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立足區域實際,努力提高教研實效性

學問君 人氣:3.21W
立足區域實際,努力提高教研實效性
立足區域實際,努力提高教研實效性 
 廈門市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   王穎石羨  
 傳統的區域教研活動,從策劃、組織到實施,大多是教研員包辦,方式也較爲單一,如指定優秀教師上上觀摩課,然後教研員評評課等。學校的校本教研意識不強,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不高,教研缺乏實效性。課改以來,我們發現,教研不能停留在精英教研階段,應立足本區實際情況,創新校本教研模式,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提高教研實效性,提升我區數學教師隊伍素質。筆者從一線應聘到進修學校擔任教研員幾年來,立足本區實際,在努力提高教研實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一、開展特色研討活動,促區域教研紮實開展
 一是舉辦“同課異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同課異構”教研模式是課改以來很多學校在嘗試的一種教研模式,但是效果並不盡人意。本區曾營小學數學教研組在這方面已先行一步,並取得較好的成效。於是,在曾營小學召開一場“如何用好新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爲主題的研討活動。活動策劃、安排、組織等均給予曾營小學數學教研組較大的自主性,由教導、教研組長牽頭推選出展示的年段、教師、課題,策劃活動議程安排,凸顯教研組的特色。如:曾營小學數學教研組推出兩位骨幹教師“同課異構”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全區所有三年級教師和各校教研組長參加。活動議程是先上兩節展示課(一節是以教材原來的編排來設計教學,一節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嘗試),然後由教研組長介紹同課異構的磨課過程(即:如何根據對教材的不同處理、班級學生的特點和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進行教學設計),執教者談教學反思,採取互動式評課,由聽課老師或教研員結合這兩節課的具體教學及“同課異構”的教研模式拋出問題,讓參與者暢所欲言,發表見解。這樣的活動方式具有很高的實效性,有研究專題、有現場課爲載體、有教研員、骨幹教師和聽課者之間積極的互動,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二是“如何磨出一節好課”的研討活動。“磨課”是課改以來也是很熱門的一種研討方式。而實際情況是,師資隊伍素質高、合作意識氛圍濃的備課組的確能“磨”出一節好課,而薄弱備課組,只能是停留在表面的“磨課”,缺乏集體智慧的凝聚,純粹是“爲磨課而磨課”。我區灌口小學一年級備課組是這樣開展磨課活動的,先以備課組爲單位開展組內活動,圍繞該備課組教研專題確定一個課題由備課組長組織,進行主題研討。討論出執教方案後,由組內一位教師上課,其他組員都前去聽課,課後由授課者先進行反思,所有備課組成員共同研討,經過修改,完善教案,再由第二位老師接着上,教研組全體成員參與聽課、觀察、反饋,對第二次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尋找設計與實施之間的差距,依次輪流。幾人輪流上完之後,備課組的成員們對教材的解讀逐漸深入,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修改、推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設計,課的設計融入了所有成員的集體智慧,最後教學設計進行定稿,推出一位教師參加學校的展評課活動。在展評課的研討環節,組織我區一年級的所有數學教師參與研討,現場觀課、聽取磨課過程的介紹、提出疑難問題進行互動研討。展評之後,教研組再進行一次集體研討總結提升,形成文字性資料,即一份最完善的教案,一份磨課心路歷程,一份集體評課稿,參加學校優秀主題教研活動的評比。並把整個活動全程拍下錄像,作爲校本研討寶貴的資源。
 三是教研員上觀摩課,帶動薄弱片區的校本教研。某片區是較爲薄弱的一個片區,幾年來,優秀教師留不住,一些農村完小合併,生源減少,新教師又無法補充進來,教師隊伍存在斷層現象,師資非常薄弱,整個片區一個年段也就十來位數學教師,暫且不說學校的年段教研很難開展,有時開片區觀摩課都找不到人手,片區備課組活動很難開展!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後,教研氛圍不濃厚,教師被動參加教研,怕教研員下校聽課,“老大難”問題很多。面對現狀,校長、教導主任急,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也急!瞭解到這樣的情況,筆者主動到這個片區上了一節“如何貫徹‘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的理念”計算觀摩課,全區三年級的數學老師及該片區的數學教師全部參與研討活動。教研員上講臺,以自己現場展示課例的形式提供研討的素材,改變老師們認爲教研員只會“指手畫腳”的偏見,教研員本着和一線老師交流、互動的真誠,以實際行動拉近和一線老師的距離,改變老師們怕教研員聽課的心理。教研員融入了一線教師的隊伍,成了他們的一員,成了老師們生活上、業務上的好朋友。後來筆者針對這個片區的特點有計劃地舉行了幾場專題研討,活動的質量一次比一次高,老師們參與教研的主動性也有了明顯變化,做到人到心到,教研氛圍越來越濃厚。
 二、關注“兩頭”,促校本教研深入開展
 一是關注新教師的成長。06年至今的幾年時間,由於我區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招聘了相當多的新教師,目前新教師數大約佔了全區數學教師數的四分之一,這些新教師的成長關係到全區將來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注,教研員對新教師的大力培養更是重中之重。
 (一)全面聽課,及時幫助新教師走入正軌。第一學期,教研員對所有新教師聽一輪的隨堂課,儘早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在聽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現在的畢業生有這麼一些特點:學習的理論知識多,課堂實踐能力弱;有一部分新教師心態擺不正,中學應聘不上,纔到小學應聘的,眼高手低,之前的教學實踐都是在中學,一時難以適應小學教學。但是,大部分新教師還是很好學、上進的。全面聽課,既能讓新教師感到業務部門對他們的的重視,又能儘早發現新教師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提供幫助,針對性指導,讓他們少走彎路,儘早步入正軌。
 (二)舉辦“骨幹教師和新教師同上一堂課”研討活動。新教師和學生一樣,遇到好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雖然每個新教師都有帶教老師,但是,帶教老師的水平是參差不齊、責任心也不一樣。所以,新教師的成長除了自身的努力,帶教老師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他們的成長速度。爲了讓老師們學有榜樣,有計劃地在新教師培養工作中較爲出色的學校組織“骨幹教師和新教師同上一堂課”的研討活動。透過師徒同上一節課的方式,讓老師們直觀地感受到師傅怎樣手把手帶教徒弟處理教材、選擇教學方式、採用什麼教學手段,而徒弟在磨練過程中怎樣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三)教研員爲新教師上觀摩課。在對新教師一輪又一輪的聽課中,筆者發現了新教師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如: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弱;理解、處理教材的能力較弱;不能較好地預設與生成之間關係的處理;不能及時對學生有效的評價等。於是,組織開展了以“如何備好一節課,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主題研討,由教研員精心備課,上現場示範課。爲了提高教研的實效性,提前通知研討的主題和現場課的課題,要求新教師提前熟悉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便於聽課進行互動交流、反思。活動結束後,新教師提交一份有質量的聽課反思,從新教師的聽課反思中,我看到了新教師聽課後的滿滿收穫和深入的思考。
 二是關注薄弱教師的教學,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薄弱教師”正如班級裏的待進生,如何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是每個學校領導關注的問題,而學校又經常把希望寄託在教研員身上。如何提高這些教師的素質,非一朝一夕的事,得落實到很多具體的環節。
 (一)開展教材教法講習培訓。每學期期初教研員對各冊教材進行具體分析,提出教學建議,結合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根據不同年段的教師隊伍結構特點,邀請骨幹教師進行專題經驗介紹,這些方式讓一線的老師,特別是薄弱教師很受益。
 (二)開展專題研討活動。薄弱教師需要的是最貼近他們教學實際的、可操作性的經驗、作法。所以,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爲主題,以現場課例爲載體,以同年段爲單位,每學期有目的地分項研討,如:概念教學、計算教學、解決問題教學等。按課型研討,如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等。再如舉行“中小學銜接研討”“小幼銜接”研討等。
 (三)加強同年段教師互相聽課的力度。有的“薄弱教師”是學校的“老大難”、“釘子戶”,校長教導不敢惹他們,只能聽之任之,有苦難言。學校也總想借教研員的力來改造這些“落後分子”。分析這些“老大難”,大多是態度問題,個人素質並不低,只是不用心,得過且過。我覺得他們只要肯付出、肯學習,落後的面貌是可以改變的。下校時,筆者發現,很多學校沒有同年段互相聽課的習慣,尤其這些“老大難”,他們懶得聽別人的課,更怕別人聽課,我下校進班級聽課時,就請沒課的老師,特別是這些薄弱教師一起聽課,參與評課,及時抓住每一次可以研討、交流的機會,結合具體課例進行評課、分析,這種結合實際的現場課分析的方式,對薄弱教師的幫助是最直接、有效的。教研員的真心幫助,終究得到老師的理解,看到不同層次老師都在原有基礎上有了進步,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