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

學問君 人氣:2.28W

  1.貼近生活、注重體驗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
2.走進社會、學會實踐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爲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裏,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祕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
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着力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3.組織討論、學會交流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
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討論,是品德與社會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的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品德與社會與現在開設的“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相比較,有一些突出的特點:
一是以育人爲本,重在兒童文明行爲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爲熱愛生活、樂於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
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密切聯繫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
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透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
反饋資訊,及時整理活動安排。在活動教學的探究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況。及時調整,是積極的應變方式。分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

如果是多數學生的共同問題,那一定是我的教學組織中有什麼失誤,如果是個別學生的情況,我要從其活動過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問題,還是哪個環節的問題。而且,我希望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暴露問題,能交給學生們自己去解決是最好的途徑。
4.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在該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三活”。即師生關係平等鮮活,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教學途徑多樣靈活。
4.1 師生關係平等鮮活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係是師生關係。學生稱老師爲“恩師”,把對自己幫助最大的老師譽爲“良師益友”。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是處理師生關係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