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德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W

一、高中歷史中滲透德育的教學背景

德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高中生正處於思想和行爲道德塑造的關鍵階段,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突出德育的重要性,不僅有效地體現了學科本身的特質和特點,更滿足了學生們的實際需求,進而更好地提升歷史教學品質,幫助學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和素養。要想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歷史教師要解決兩點問題:一是深刻認識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古人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即是指傳授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教師的首要責任。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是課程本身的內在要求。二是注重歷史教學內容與德育工作之間的聯繫。歷史的長河,不僅是時間的流逝與事件的更替,更是思想標準與行爲道德的發展與進步,因而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德育工作具有先天性的教學優勢。在當下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師生們要共同明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相互之間通力合作,共同去發掘探索歷史素材中正確的行爲道德標準,並在教學和生活中將其體現出來。由此可見,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塑造,在整體的教學工作中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

1.發掘歷史德育資源,注重學生人格塑造

歷史是一系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的思想和行爲的綜合展現,而行爲又是由思想所支配的,因而任何歷史內容都可以看成是思想變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結果。高中的歷史教材弱化了歷史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強化了其蘊含的行爲道德與思維形式,這本身就是凸顯品德教育的一種表現。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歷史教材內容不斷探究,努力發掘其中值得學習的人文教育素材。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藉助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到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國家富強的鬥爭史中去,讓學生們逐步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懷。此外,李時珍不畏艱苦、不斷以身試草藥,最終完成了醫學鉅著《本草綱目》;商鞅立木爲信主張變法,最終廢除了舊制度、奠定了秦王朝統一天下的基礎……這些歷史人物爲學生樹立了一系列行爲道德的正確典範。歷史課要引領學生不斷認識和學習這些內容,確保歷史課堂中品德教育始終處在首位。

2.改變歷史教學方法,提升道德實踐體驗

想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從學生的實際需求與教材內容特點出發,探索總結出適合歷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確保教學任務的有效達成。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必須讓學生積極自主地與歷史內容產生思想或道德上的接觸或碰撞。在歷史課堂上,筆者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三種: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法以及實例探究法,這三種教學方法既相互區別又有機統一。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筆者常透過一些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或影視資源,以期引導學生更直觀地體會歷史深蘊,然後讓學習小組成員們互相合作、共同探討,深化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認知。與此同時,可以藉助一些生活相關實例來激發學生進一步討論。同時,還要將德育滲透到歷史的課外教學活動中去,比如參觀歷史博物館、撰寫歷史文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加強品德教育的實踐。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強化自我道德認知

當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注重德育工作的滲透,因而在教學評價時不僅注重歷史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學習情況,更關注在此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道德的規範。以往的歷史教學評價階段,教師們往往以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作爲評判學生的標準,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們對歷史內容死記硬背、缺乏探究的教學弊端。相較於終結性評價,筆者在歷史教學中更推崇形成性評價的開展。一方面,形成性評價包含了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以及個性與情感等方面情況的評價,能夠更有效地瞭解學生的全面情況。另一方面,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思想發展與能力提升過程,對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行爲準則有着顯著的優勢。當然,只有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才能更實際地瞭解學生狀況,進而在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強化人格培養與情感體驗。

三、結束語

在當前,一些學生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出現扭曲,因此,高中歷史學科必須承擔起培養學生崇高品質和正確的思想觀念的歷史重任。歷史教師要在歷史內容的講解中,引導學生深入瞭解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化傳承,強化其道德品質的培養,進而確保其成長爲高素質人才。

作者:周永建 單位:江蘇省上岡進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