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衆傳媒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3W

摘 要:

大衆傳媒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論文

公民屬於一個歷史的概念,是在西方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出現的,在那個時代,公民不單單是指具有國家身份的人,還表示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公民道德教育也是在這一時期萌芽,但是公民道德教育真正意義上的肇始卻是啓於近代,嚴格地講,公民道德

關鍵詞:大衆傳媒的論文

1.1 選題的背景

“公民”屬於一個歷史的概念,是在西方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出現的,在那個時代,公民不單單是指具有國家身份的人,還表示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公民道德教育也是在這一時期萌芽,但是公民道德教育真正意義上的肇始卻是啓於近代,嚴格地講,公民道德教育是伴隨着民主共和國產生後出現的現代民主主義應運而生的。在現代,公民的概念很籠統,但是公民本質上是屬於法律中比較特殊的一個政治範疇,因爲公民是和國家緊密相連的,公民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與情感傾向,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公民具有相關權力,同時也有相應的義務,公民道德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引導主體意識和政治傾向的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尤其是 20世紀 50、60 年代以來,因爲世界格局的變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根據本國不同的國情發展需要,進一步對公民道德教育進行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爲了鞏固民主制度,培養公民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地球範圍內的人們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遷移十分地常見與頻繁,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相互交融,文明、制度等各個領域出現了全球化、多元化的局面,不論你是否接受,發展的巨輪在不斷推進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這個概念如果是單一的從一個國家或是民族來看,就是公民的活動界限變得相對的模糊,公民的活動性由民族性和國家性轉變爲全球性。公民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也使得世界各國無論是何種統治制度,都十分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其中的差異也只是根據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不同,使得對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內容和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

1.2 研究意義

研究大衆傳媒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有助於更好地傳播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核心地體現在人類的文化觀念中,精神文明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可以在道德文化中得到體現。道德文化透過刺激心靈的方式將人類培養成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個體。當人類社會出現傳播的時候道德文化也就出現了,人類道德文化的發展也可以透過大衆傳媒的發展反射,向人類傳播它所代表的集團的價值觀以及利益,傳播先進的道德規範、道德習俗、道德評價理念、先進的道德價值取向以及向社會宣傳什麼是典型的當代的社會道德規範等等是大衆傳媒的使命。優秀的道德文化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大衆傳媒自始至終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研究大衆傳媒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有助於彰顯人文關懷,改善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要使人文關懷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不是進行整治控制,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目標順利實現。強行灌輸不能實現道德教育,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目標的實現,也不能忽視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和實效性。有社會學家說過:“輿論警告的作用在很多時候比法律的約束作用更能阻止罪惡的發生”。高素質和高品質是現代人擁有健全道德人格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大衆傳媒會潛移默化地在傳播道德時激勵人們的精神,因爲這種精神層面的激勵,很多的人文力量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

研究大衆傳媒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有助於培育公民理想道德人格。在現實生活中,擁有健全道德人格的社會人,可以更好地體現大衆傳媒的道德教育成果。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認識以及在道德中養成的習慣整體上組成了道德人格。對公民的價值觀念、情緒情感、心理特徵以及行爲的傾向的不斷影響是大衆傳媒作爲資訊傳播載體的主要作用,所以,大衆傳媒應該在大衆的希望之下影響公民形成擁有實際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道德人格。

……

第 2 章 大衆傳媒與公民道德教育概念辨析

2.1 大衆傳媒的涵義及發展歷程

第一,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這些媒介組織包括報社、雜誌社、電視臺、電臺、網站以及以大量生產爲目的的音樂、影像製作公司等。在西方社會,傳播媒介是以公共法人或企業法人的形態存在的,在我國,是以企業組織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事業機構。可見大衆傳媒是有組織的傳播活動,是在組織的目標和方針指導下的傳播活動。

第二,技術性。大衆傳媒的發展離不開印刷術和電子傳播技術的發展。高速輪轉機的發明使大規模的印刷得以實現,遠距離傳播技術使廣播、電視成爲了主要的傳播媒介。如今,激光印刷、通信衛星、網絡技術等科技的發展,使大衆傳媒在規模、效率、範圍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爲現代資訊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

第三,即時性。大衆傳媒可以超越時空,在短時間內把海量資訊傳遞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特別是隨着先進技術的應運而生,大衆傳媒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強,影響更加快捷。如這一段時間的馬航失聯事件幾乎在一瞬間爲全世界所矚目,牽動了所有人的心。許多資訊的傳遞都如同現場直播,能夠即時地深刻地對社會產生影響。

第四,對象性。大衆傳媒的對象即受衆是社會上的普通大衆,即“一般人”,不分羣體和階層。即只要接收到大衆傳媒資訊的人都是大衆傳媒的對象,說明大衆傳媒是以滿足社會上一般大衆資訊需要爲目的的,資訊的生產與傳播不分階層和羣體。

第五,商品屬性和文化屬性。傳播組織作爲以資訊爲產品的產業,其產品的價值是透過市場實現的。大衆所看的報紙、電視都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的,即資訊具有普通的商品屬性。但是資訊又不同於其它普通的滿足人們生理需要的產品,人們對資訊的消費是精神上的消費,即意義的消費。意義是社會文化的產品,這裏所指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包括法律、宗教、社會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道德等等方面,因此我們說資訊具有文化屬性。

……

2.2 公民道德教育的涵義及任務

公民教育就是透過一定的途徑對該國所有公民實行的綜合教育行爲。具體而言,公民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現代社會裏,培育所有公民具有享受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義務的品格和能力的教育;狹義的公民教育是指公民政治教育。從廣義公民教育的角度可以把公民教育理解爲三個方面:一是公民教育的目標,即培養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取向,使公民能在未來承擔起應有的職責;二是公民教育的內容,包含經濟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三是公民教育的途徑,包括社會、政黨、家庭、學校等。

所謂道德教育是指培養人們具備主流社會認可的道德倫理和價值的教育行爲。其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道德教育是關於個人生活所需要的道德倫理和價值的教育;而廣義的道德教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