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生心理輔導模式的構建與實驗研究

學問君 人氣:1.15W

【摘要】 目的探討心理衛生教育、團體輔導及個體諮詢相結合的綜合心理輔導模式干預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情況。方法從大學新生中抽取實驗組、對照組各100人。採用上述綜合心理輔導模式對實驗組進行爲期一年的干預;對照組則爲空白對照,以症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總體幸福感量表(GWB)、自我和諧量表(SCCS)、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爲評估工具,在實驗前、中、後期對兩組被試進行測查。結果乾預後實驗組E(外傾)分升高,SCL-90總分及強迫、抑鬱、人際敏感、焦慮、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下降,對照組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總分以及社交焦慮、社交回避分升高(P<0.05);實驗組P(精神質)分(46.8±7.3)低於對照組(49.7±10.3),靈活性分(49.0±7.6)高於對照組(46.5±4.7,P<0.05)。結論綜合心理輔導模式能夠改善被試人格結構、減少心身症狀,促進自我和諧、提高社交能力、提升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心理輔導模式的構建與實驗研究

【關鍵詞】 心理輔導 實驗研究 理健康 大學生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調查發現大學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於全國常模,心理障礙已成爲近年來大學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有關研究表明心理輔導(psychological counseling)能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減少心身症狀、促進人格發展[1,3,4]。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的心理輔導大多缺乏規範、操作隨意、效果參差不齊。因此,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模式,爲高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有計劃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提供科學依據。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健康協調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採取整羣抽樣從黃石理工學院醫學院2007級新生班級中抽取200名學生,隨機分成兩大組,每組100人,其中一組爲實驗組,另一組爲對照組。

1.2 方法與步驟

1.2.1 心理輔導模式採用心理衛生教育、團體輔導和個體諮詢3種方法相結合的綜合心理輔導模式。①心理衛生教育:分爲專題講座和第二課堂教育。心理衛生專題講座教學安排8學時,以大班(100人)形式上課,講授內容爲心理健康導論、適應調適、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戀愛和性心理衛生等。第二課堂教育主要是透過心理沙龍、心理協會組織系列活動,促使學生課後參與實踐。②團體輔導:與心理衛生教育緊密結合、每次心理衛生專題講座教學之後進行一至兩次團體輔導。團體輔導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一般主張發展性團體以12~20人爲宜[5],本研究鑑於人力等資源的限制,人數定爲20人。每小組各安排6次團體輔導,每次活動時間爲兩小時。團體輔導的內容有:人際關係學習、價值取向探索等,採取角色扮演、心理劇、行爲訓練、遊戲等形式。③個體諮詢:由學生主動提出或是研究者根據心理測查結果建議個體諮詢,採取面對面或是電話交談的形式,側重於認知-行爲取向,整個實驗過程中共有26人接受了1~3次不等的.個體諮詢。本研究參與授課者和諮詢者共3人,均爲黃石理工學院醫學院心理諮詢師和精神衛生、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2.2 研究步驟本實驗研究爲期一年半,2007-09始對實驗組按三結合的綜合心理輔導模式實施心理輔導和心理干預,心理衛生教育及團體輔導歷時18周,個體諮詢持續一年;未對對照組實施心理輔導和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預。實驗前(2007-09)、後(2008-10)及實驗組心理衛生教育和團體輔導結束時(2008-12)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心理評估。

1.2.3 評定工具爲EPQ、SCL-90(採用0~4級評分)、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6]、GWB[7]、SCCS[8]和SAD[9]。

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2 結果

2.1 被試一般情況考慮資料不全者及測查時人數不齊等因素,每次有效答卷數目不一,相應組間比較年齡經t檢驗、性別經卡方檢驗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表1 兩組3次測查一般情況比較(略)

2.2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組t檢驗及方差分析兩組3次測查對應組間行成組t檢驗,實驗組與對照組內行方差分析,方差不齊者進行相應的統計處理,各指標以±s的方式列表如下(見表2),有顯著性意義(P<0.05)的結果列於組內組間比較一欄,其餘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表2 3次測查實驗組與對照組組間成組t檢驗及組內方差分析(略)

表2表明,實驗前測查兩組所有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有顯著性差異的指標中,組間比較部分有第3次測查P分實驗組低於對照組和第3次測查靈活性分實驗組高於對照組;組內比較部分,實驗前後相比實驗組強迫、抑鬱、恐怖因子得分降低(對照組相應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對照組社交回避、社交焦慮及SAD總分升高(實驗組相應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另外,生活事件得分組間組內比較均未見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大學生心理輔導研究中,多見單一輔導形式,對特殊羣體或個體的研究較多,而採取心理衛生教育、團體輔導和個體諮詢爲一體的綜合性心理輔導模式對常態大學生人羣進行輔導的報道較少見[1]。

實驗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所在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且三次測查兩組所遭遇生活事件的質與量亦無顯著差別,而干預進行一學期時實驗P分(精神質)低於對照組。EPQ中P分是倔強固執、粗暴強橫、行爲古怪、社交退縮的指徵[12],P分的降低顯示干預促進了人格的良性發展。

干預結束時靈活性分實驗組高於對照組。靈活性爲自我和諧的一部分,當個體體驗到自我經驗存在差距,會出現內心的緊張和紛憂,即一種“不和諧”的狀態[13],干預能提高自我和諧程度,提高個體心理健康水平。

干預前後相比實驗組SCL-90總分及痛苦因子強迫、人際敏感、焦慮、恐怖、精神病性得分都下降了,而E分提高了,高E分被認爲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子,研究表明比較外傾者心理更健康,而內傾或情緒不穩者較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