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構建預防醫學課外科技創新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

學問君 人氣:1.7W

摘 要:針對預防醫學專業特點,結合學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國內外高校成功經驗,創新傳統的公共衛生教育經驗式培養模式,構建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學習實踐平臺,將其掌握的理論知識創造性與實踐結合,培養創新意識與精神,建立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構建預防醫學課外科技創新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預防醫學;課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1 教學改革的背景及實施目的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創新探索新領域。國外一流大學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及耶魯大學在上世紀60年代至世紀末,先後創設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本科生研究中心”、 “本科生研究辦公室” “指導研究”(一年級新生開設)等項目,對創新型人才培養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實踐。培養本科學生創新思維,鼓勵並支援達到一定條件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成效明顯。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由於注重科技知識的應用,着力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訓練,培養將創意轉化爲具有應用型並有競爭力產品的技巧、能力,培訓了大批高等應用型人才,於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崛起與經濟騰飛培養了企業所需的管理、技術、生產和營銷人才。

到目前爲止我國高校有關在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考覈與管理模式還在不斷探索並不斷優化中。阻礙當前公共衛生專業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根本因素是預防醫學教育及其管理基本上以經驗式教學、家長式管理爲主要實施手段。這種培養模式會導致有創新潛能的學生,其自身潛能得不到激發且科研精神得不到正確的培養,反而培養出的高分低能的學生越來越多,這對社會和學生本人來說都是損失。二十一世紀以來,公共衛生事業迅猛發展,由此帶來的新科學、新技術、新思維對預防醫學現有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挑戰。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短板存在以下幾個方面:應試教育及其所帶來的眼高手低,所學知識滯後於實際工作運用,教學內容和方式不能順應社會發展需要。作爲一門應用型學科,預防醫學教學改革重點應加強實踐環節,國外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寬口徑、重實踐、提倡自主學習、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值得我們借鑑。根據目前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面貌必有以下趨勢:

①人才培養模式必然隨我國衛生戰略的轉變而調整,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控制、保證羣體健康、提升生活質量及扭轉大衛生觀思維是教學重點所在。

②伴隨衛生防疫部門的職能分化轉變,人才培養目標應該不僅僅是對三大衛生與流行病防控的熟練掌握,還應當包括專門知識與技能,譬如:慢性病與艾滋病防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突然事件的應急處理、社區衛生服務等。

③學科交叉進一步拓展,寬口徑教學大勢所趨,對於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現代預防醫學,資訊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都是很重要的內容。

④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培養要透過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及專業相關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來實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現場工作能力的培養,且把應用能力作爲重點培養。

⑤轉變傳統的經驗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作爲培養的重點,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教與學的互動與交流。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與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對於培養預防醫學創新型人才尤爲關鍵。創新意識是學生綜合素質構成的核心成分。創新意識的培養應以理論教學爲基礎,不斷深化新思維、新方法的探索能力的訓練。創新意識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科研能力提升,本科階段對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的培養,將會使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極大推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 改革主要內容

2.1 設立科研素質選修課。培養創新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首先必須營造適合培養創新素質的環境,其次要造就能夠擔當培養創新人才高水平師資隊伍,而科研素質選修課就是實現這種氛圍和環境的理想組織形式。 在科研素質選修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與學雙方,都能隨時提出自己的觀點供大家研究、分析和討論。由於學生是主動投入,思維全面開放,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教學效果明顯高於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此外,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學生對教師的.知識掌握與更新要求更高,促進了教師提高自身水平的動力與迫切感,實現教學互動、創新雙贏的良好的學術氛圍。

2.2 設立大學生科研學分,構建科研學風授予評估體系。計劃試行一學年,平均每學期評定一次科研學分,納入第二課堂學分。由學院學術委員會領頭頭成立以同類專業爲小組、學科帶頭人任組長的學生科研學分評定小組,對學生的科技成果按優、良、中、一般等四個等級進行評價,在以上科研學分的範圍內給出四個不同等級的科研學分,申請科研學分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發現發明、創意創造、公開發表的論文、科技成果或獲獎作品等。評價結果和相關成果的主要內容特點張榜公示無異議者,則報教務處將該生的科研學分正式記入其學籍檔案,;

2.3 拓展大學生科技協會功能,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管理服務部門和科研基金,主要負責科研素質選修課的科研選題、組織協調、登分註冊、科研基金的籌集發放與管理等。其中科研基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籌得:①校長獎勵基金和學科競賽單項獎勵基金;②部分用於實驗教學的教學經費;③課題相關指導教師的科研經費;④來自產學研基地等社會相關機構的贊助基金。其中機構贊助基金主要支援與該機構有關的科技創新課題,與社會相關機構良性互動的雙贏的局面,從而爲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人員、場地、設備及財力支撐;

2.4 設立開放實驗室, 允許本科生以科技小組形式,以研究生相同待遇進入實驗室,從事科技創新活動。

2.5 制定大學生科學研究計劃, 計劃項目試行期內,設立爲期3-6周左右的科研計劃,利用寒暑假及第三學期時間相對集中的優勢,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把時間用於科研。

2.6 重點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可從以下三種途徑着手:一是導師指導;二是學生自身知識和經驗的習得與儲備;三是科技創新實踐。其培養手段可歸納爲以下三個方面:   2.6.1 塑造創新環境。增加設計型、綜合型和開放型實驗,建立實驗及創新基地,爲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創造條件。

2.6.2 更新教學內容。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定方案,打破課程界限,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以新技術、新設備及其應用充實各門課程內容,使學生及時瞭解學科的新動態和應用的新熱點,以此作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支撐和基礎。

2.6.3 優化訓練策略。訓練策略是創新能力直接實現的培養策略,學生創新意識和基本能力是訓練的重點,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主要靠在實踐活動中培養,鼓勵學生儘早加入科研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院設立學生科技活動基金,舉辦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展,每年還可以組織部分科研小組成員到相關生產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爲學生今後走向社會、創新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改革實施效果

3.1 學生投身科研的主動性增強,科研成果不斷涌現。2011年至今,我院本科學生積極投身科研實踐活動,共有137組科研興趣小組700餘名同學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獲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省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1項,校創新性項目4 項;挑戰盃賽事獲全國二等獎1項,湖南省銀獎1項、銅獎2項,國家節能減排項目競賽一等獎1項,校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二等獎2項,優勝獎2項;本科學生參與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部分被SCI收錄。

3.2 學習風氣更加濃郁,預防醫學學生專業課成績明顯提高。項目實施四年來,課程考試不及格率逐年下降,英語四、六級透過率及畢業生按期畢業率不斷上升,位於全校前列。五年來共有21名本科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1700餘名學生獲得學校獎學金。

表1 2011-2014年學生成績各項指標情況表

3.3 學生培養質量提升,就業率穩中有升,考研錄取率逐年升高。我們將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緊密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課堂理論教育與課外實踐創新教育,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努力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與理論素養得到業內用人單位的日益認可。同時由於項目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科研激情與探索慾望,每年報考研究生的熱情有增無減,考研錄取率逐年攀高。

表2 2011-2014年就業考研各項指標情況表

4 討論

在公共衛生教育中,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造就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之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評價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學生從學校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需要有較強的實際操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在專業學習中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初步的科研素質,使他們具有較好的創新意識,對於其畢業後儘快適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 爲預防醫學這樣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提供思路和經驗。

參考文獻:

[1]赫欣.加強預防醫學教學研究提高預防意識和能力[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6):70-71.

[2]王家駿,樑多宏,何昕,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改革促進預防醫學教學改革[J].現代預防醫學,2007,3(20):3917-3918.

[3]楊克敵,楊世秀,歐陽寧慧.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3):24-25.

[4]耿齊鳴.從SARS流行看今天的預防醫學教育[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2):82-83.

[5]趙福生.從包頭市衛生防疫隊伍現狀看預防醫學教育面臨的任務[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1997,13(4):251-254.

[6]江城梅.預防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淮海醫學,2005,23(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