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用差異教學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2.21W

新課程標準強調“差異教學”理念,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ax的規律,是值得積極探索和總結的教學法。小學生的先天素質各不相同,後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也多有不同,因而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導致學生學習差異明顯存在。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應當以差異教學理念爲指導,隨時施行,並不斷總結提高。筆者認爲,小學數學差異性教學應該做到照顧差異、尊重個性、接納發展。

用差異教學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分析論文

一、照顧差異,順勢引導

學生學習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數學上尤其如此。比如,探索一個數學現象,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解題過程;運算一道數學題,也可能會有好幾種解題方法,甚至有正誤之分。作爲教師,應照顧這些差異,理性地看待學生們的一切,包括錯誤,善於捕捉學生錯誤背後的教學資源,順勢引導。

如,筆者曾在一次公開課上看到這樣的一幕:

教師出示了一道題:李叔叔承包的果園今年喜獲豐收。他要把360千克的蘋果裝箱,每箱裝20千克,已經裝了8箱,還有多少千克蘋果沒裝箱?

這道題的一般解法爲:360—20×8=200(千克)。該教師讓一個學生上黑板列算式,該生的列式爲:360÷20=18。其他學生看了,紛紛舉手要求發言,有幾個學生甚至喊了出來:“錯了,錯了。”面對此情此景,該師卻微笑着對學生說:“大家都覺得他做錯了?其實他沒有錯,只是還沒有做完。”教師這麼一說,學生們都愣住了。過了一會,有個學生舉手要發言,老師示意他站起來回答。他說:“老師,我明白了。他這一步算的是一共裝幾箱,現在裝了8箱,還要裝18—8=10(箱)才能裝完,即剩下沒有裝的就是20×10=200(千克)。”該師隨即順勢引導說:“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稍過片刻後,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這個教學案例體現了差異教學的理念。教師面對學生的差異,非但沒有斷然否定,而是透過巧妙的點撥,意外地生成了另一種解法。事實上,這個學生不會做這道題,而是碰巧算對了一步。但在照顧學生差異、善待學生錯誤的理念下,教師不但有效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還誘發了該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尊重個性,促使自主參與

人們在認識、情感、意志、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都會反映出獨特的一面。有的人善於分析問題,認知事物細緻、全面;有的人不善於觀察思考,認知事物較粗略,這就是個性的差異。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智力強項,努力爲具有不同稟賦和不同潛能的學生提供發展個性、開發潛能的機會,這是教師的職責。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以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並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從而使他們的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如,在講授“8+6”這一教學內容時,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獨立運算、獨立探究,然後組織全班交流,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結果,學生們對“8+6”的運算方法和過程竟然“異彩紛呈”!

生1:把8分成4和4,4+6=10,10+4=14。

生2: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上述三位小學生的運算方法和過程各不相同,但有個可喜的共同點,即善於抽象思維,充分發揮各自獨特的認知潛能,令人欣慰。

可是,另一些學生的運算方法和過程卻顯得有些“笨拙”:

生4:擺學具。先擺8個,再擺6個,一共14個。

生5:把8放在心裏,往後數6個,得14。

生6:我會算8+5=13,所以8+6=14。

這三個小學生的答案雖然正確,但不善於抽象思維,或藉助於具體可感的實物,或停留於一時的經驗積累。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對善於抽象思維的學生予以表揚,也對後面三個學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告訴他們:數學的解題方法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解答問題的方法,但是,我們有必要尋找和選擇最佳的方式和方法。這次課堂學習交流,不僅使每個學生有機會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喚起學生對問題不同側面的再認識、再思考,教師也可以在交流中發現、瞭解學生的智力強項,更有效地實施個性化教學。

實踐使筆者認識到,只有深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因素,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主題,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完善。

三、接納差異,共同發展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樣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因思維差異或智力差異而引發教學成生。面對這些差異,教師如果善於引導、善於接納,並把它們作爲一種資源加以利用,課堂就會充滿活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排隊中的問題”這一教學內容時,曾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一道題:小明今天從第10頁讀到第14頁,明天該讀第15頁了。他今天讀了幾頁?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題目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回答什麼?自己想好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

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互說後,教師組織班內互相交流。

生1:我把數學課本當作小明要讀的書,今天從第10頁讀到第14頁,我就把第10頁到第14頁打鉤,然後數出來有5頁。

生2:我用數數的方法:10、11、12、13、14,也數得5頁。

生3:我一邊數手指頭一邊數數:10、11、12、13、14,我數得5頁。

生4:我也數數,可是我跟他數得不一樣:我不看十,我把10當做0、11當做1,然後數成0、1、2、3、4,我也數得5頁。

生5:我用計算的方法:15—10=5頁。

……

師:真棒!想出了這麼多的不同的方法。

這一個教學案例說明,由於學生所處的生活背景及個性特點的不同,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而且往往會產生一些“奇思妙想”,我們應該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思維過程,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提升,讓學生得到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並不是讓學生形成高效、統一、固定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運算技能,而是要發展學生的思維。當然,用常規思路或一般方法進行訓練是必要的。但是,由於學生的差異無處不在,教師要隨時對學生的各種差異做出反應。只要學生說得出道理,符合邏輯,都是正確的,我們就要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只有堅持以差異教學的理念爲指導,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爲本”,一切從學生出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