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3.26W

摘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有的音樂實踐都依賴於聽覺,聽是音樂藝術的最基本的特徵。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可以透過三步法解決不知道該聽什麼、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聽以及聽到什麼程度的問題。第一步:“聽見”,這是一切音樂教學內容展開的前提。第二步:“聽進”,捕捉正確的音樂教學內容,這是教師展開設計的起點,也是欣賞音樂的過程。第三步:“聽懂”,使作品深入人心,對作品結構、音樂主題、特色音響有所感知了解,這是欣賞教學的目標。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分析論文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聽見;聽進;聽懂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首先,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有的音樂實踐都依賴於聽覺,因此,聽是音樂的特徵。其次,音樂欣賞具有最直接、具體的教育價值。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應該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把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在豐富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聽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形成對聽音樂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養成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目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聽不見音樂。許多教師採用概念式講解的方法進行音樂教學,在課堂上聽不到音樂,所有講解脫離了音響,也就是說教師沒有爲學生播放音樂,沒有爲學生提供聽的機會;有些教師在活動設計時沒有考慮到音響與學生活動發出的聲響的關係,音響本身被淹沒,學生聽不見音樂。第二,聽不進音樂。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欣賞經驗的積累。學生聽到音樂不只是覺得動聽、動情,還能有意識地對它進行音樂語言的審美。然而,如果不能夠確定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如音色、主題、結構等,而是把情感情緒層面的內容作爲重點,教學活動就會導致脫離音樂本體的情感灌輸和道德說教。如此反覆,長期遊離於音樂本體內容的教學就會導致學生習慣性地以標題爲方向引領自己的欣賞,找不到聽音樂欣賞的正確方法,聽不進音樂,未能達成積累音樂經驗、提高欣賞能力的教學目標。音樂欣賞教學內容捕捉得不準確,實質上是教師對作品理性分析能力的欠缺。第三,聽不懂音樂。學生在教學中經歷過充分的聆聽及有效的活動參與,纔會對主題、結構、風格、特色音響等有一定的認知,能夠清晰地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主題的記憶、情緒情感的表達,這就是“聽懂”了音樂。而在許多教學中,從上課伊始到下課結束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記憶、想象、表現沒有前行,基本停留在對音樂有印象的程度上,其原因在於教學內容不清晰、活動無實效。音樂的本質首先是藝術,音樂教育和音樂學習應兼具藝術性、興趣性和遊戲性。音樂欣賞教學必須以音樂爲本體,從音樂要素入手,立足音樂實踐,這纔是音樂的主體性體現。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三步曲———“聽見”、“聽進”、“聽懂”,可以改變目前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現狀,使教學回歸音樂本體,在教學中選擇正確的教學內容,以“聽”爲路徑展開教學設計,並進行更深層次的音樂欣賞教學思考和探究。

一、“聽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開端

“聽見”是一切音樂教學內容展開的前提。走好這一步,關鍵在於教師要設計新穎、有效的活動吸引學生,教師應抓住音樂作品的主題或結構進行設計。例如,在教學《跳圓舞曲的小貓》時,可以利用小提琴滑奏描繪小貓的叫聲設計圖形譜。在學生第一次完整聆聽時,教師邊聽邊畫,當音響播放完畢,用圖形譜將作品結構、旋律特點、特色音響清晰地表現了出來,接着師生一起聽音樂,書空描畫旋律線圖形譜,並默數這一特色音響出現的次數,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聽進,開始了音樂內容的學習。再如,欣賞《單簧管波爾卡》時,教師可以用沙錘爲學生跳一段別開生面的律動舞,動作簡單而有規律,並針對作品的旋律、節奏、結構特點進行動作設計。學生透過觀察動作體驗不同樂段帶來的感受,體驗作品的結構,並透過沙錘音響的設計感受作品每一部分中特有的節奏特點。在“聽見”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教師一定要經過對作品的'理性分析,在非常熟悉音響的基礎上,結合學情分析,設計出吸引學生的表現方式,如圖形譜、體態律動、打擊樂參與表現、聲勢組合等。

二、“聽進”———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

(一)捕捉正確的小學音樂教學內容

教師只有經過反覆聆聽及認真、理性地分析音樂作品,纔有可能找到作品最具表現力的、最能打動人的地方。而這些正是教師展開設計的起點。比如,在《跳圓舞曲的小貓》的欣賞教學中,教學目標設定爲:藉助圖形譜在模唱主題、模擬樂器等參與活動中熟悉主題,瞭解作品曲式結構,並作出相應反應;表現小提琴、木魚的音色,能在參與活動中準確拍擊出三拍子的強拍。再如,在《單簧管波爾卡》的欣賞教學中,找到樂曲各部分適合二年級學生感受、體驗、認知的內容,即在作品的A部分a主題主要表現2400|00|xx|x0|節奏,b主題主要感受表現旋律的上行與下行,B部分聽辨表現全曲的長音55與44及切分節奏;複習鞏固對小提琴、鋼琴、單簧管的音色記憶。音樂欣賞教學應圍繞作品結構、音樂主題、特色音響這三項核心內容展開設計,這是實現“聽進”目標的基礎。捕捉正確的音樂教學內容,是教師研讀教材能力的體現,是引導學生向正確的音樂欣賞方向邁進的途徑。

(二)用音樂的方式傳遞核心內容

將核心內容透過音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有效聆聽、一項項有藝術性的活動、一層層有坡度的體驗中聽進音樂,關鍵在於教師要分析學情,引導、幫助學生參與到具有藝術性的體驗活動中。因爲音樂欣賞力的提高,不僅是學生喜歡聽音樂,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從音樂語言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藝術的審美,實現感性到理性的過渡。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充分預設學情,設計出直指音樂要素體驗的音樂實踐活動,在重複聆聽中做活動,逐漸幫助學生記憶音樂主題、內化音樂語言、學習音樂要素、提升音樂能力。比如,在《跳圓舞曲的小貓》中聆聽主題音樂a,教師可以設計四次活動:一是找到模擬小貓叫聲的音樂;二是教師畫旋律線,統一小貓叫聲出現的次數;三是聽一聽小貓的叫聲是用哪種樂器模擬出來的;四是請大家左手持琴、右手拉弓一起來表現小提琴的滑奏。聆聽主題音樂a1時,可以設計兩次活動:一是仔細聆聽相同音樂再次出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師板畫旋律線,學生邊聽邊看);二是全體學生用揮拳頭的方式表現力度的加強。在聆聽B段主題時,可以設計五次活動:一是仔細聆聽音樂的感覺是跳躍的還是舒緩的;二是用bang模唱B段主題,(do、mi、sol及高音do);三是聽木製的打擊樂器是什麼;四是用響板敲擊三拍子的強拍;五是用手舞足蹈的方式表現強拍。聆聽A’段音樂時,可以設計三次活動:一是仔細聽音樂,找不同;二是與音樂中的小狗一起發出叫聲;三是再次與音樂中的小狗共同發出叫聲。在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應當是被動的聽衆,而應是積極的參與者。透過音樂欣賞活動設計,教師要使學生在音響中學知識、練技能,在仔細聽音樂中參與表現。正是在一次次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在一次次有音樂內容學習的過程中,在一次次符合低年級學生參與的設計中,“聽進”目標得以實現。學生在有效的聆聽中,可以記住音樂主題,積累音樂經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聽懂”———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目標

“聽懂”的表現在於學生記住了音樂主題,能隨着音樂透過學到的表現方式準確地表現音樂;學生真正地喜歡上了音樂,熱愛音樂的情感由短暫興趣上升到持續的興趣,他們期待着新的音樂作品,期待着下一節音樂欣賞課的到來。當音樂的語言成爲學生欣賞能力的一部分,成爲欣賞音樂的工具時,學生聽到音樂時美感油然而生,此時持續的興趣、熱愛音樂的感情是真摯的,進而也是音樂聽覺能力、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生髮的階段,是學生真正實現欣喜地、歡喜地聽音樂的境界的階段。學生聽懂了音樂,就是將音樂的主題、情緒風格與演奏家們的高超技藝綜合進行欣賞。這就是音樂欣賞教學應有的效果,這就是“聽懂”的狀態。現代音樂教學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即音樂教學是讓學生在進行審美體驗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音樂聽覺的培養。音樂教育和教學應以審美體驗爲最高任務和主要內容。雷默認爲,審美教育首先就是要開發每一個人對音樂的藝術力量及與生俱來的反應能力。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加強所有人的審美感受力,也就是提高所有人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音樂聽覺絕不僅限於傳習的或學院派的“視唱練耳”。音樂聽覺關係着、決定着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接受、審美、理解與創作。因此,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願意聽、聽得進、聽得懂。

作者:連華 單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吳斌,金亞文.音樂課程改革新的里程碑:《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深度解讀(五)〔J〕.中國音樂教育,2012,(7):4-7.

〔2〕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