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略談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與選擇

學問君 人氣:2.35W

目前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化到大衆教育,大衆化高等教育以社會就業需求爲導向,除了培養學術精英之外,更多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追求應用價值,以滿足社會對掌握職業知識與技術的專門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作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爲己任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要不斷調整辦學思路、機制和模式,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體系,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具體情況理性選擇好一個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

略談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與選擇

一、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1998年教育部頒佈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商管理類專業是管理學門類下設的五個一級學科中的一個。在其下面設定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旅遊管理等六個專業。按照一級學科設定的本科專業,在培養上必然要求學生有較寬的知識面,導致了學生的知識不夠深,對每個方向的知識只是一般的瞭解。特別是隨着企業管理工作分工越來越明確,現在大多數企業不再設有綜合性的企業管理部門,而是分解爲質量部、銷售部、市場部、生產部、財務部和人力資源部等部門。企業管理實踐的這種變化,使得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很難最終定位在哪個具體職能部門,這樣勢必增加了學生找工作的難度。特別是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資訊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正發生重大變化,新的問題不斷涌現,新的理論不斷被提出,這一切都對工商管理學科的發展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甚至二者還發生錯位。現行的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主要存在於:

1. 在培養目標上定位過高不少院校將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於: 培養基礎紮實、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市場意識和創新精神的複合型進階管理人才。如果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進階管理人才,那麼研究型院校應該怎樣定位? 碩士和博士又該如何定位?特別是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到大衆化階段的轉變,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緩解,畢業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業的中層或基層部門,而非高層部門。從生源的素質和用人單位的現實需求來看,我們再將培養目標定位於進階管理人才,顯然定位偏高。

2. 在人才培養上出現趨同化傾向各類高校在制定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時,從整體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共性的培養目標和教育部頒佈的專業介紹中的專業培養目標完全一樣。如果我們從十個不同學校中抽查其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可能很難區分哪個專業是哪個學校辦的。不同院校的培養目標無差別化,缺乏細分市場的意識,表現爲不同學歷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界限不明確; 教學型院校與研究型院校培養目標界限不明確;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研究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界限不明確等,使人才培養出現趨同化傾向。

3. 在課程體系設定上存在不少問題

( 1) 課程體系雷同特色不鮮明由於培養目標的無差異化,導致課程體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不能適應市場多元化特性的需求,專業特色無法體現,培養出的學生千人一面,知識結構單一,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進而導致在人才市場上,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現結構性失衡。

( 2) 課程設定缺乏柔性課程設定不能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適時進行調整,許多院校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內容陳舊、老化、更新慢,而剛性的課程體系設定又限制了課程調整的空間,致使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的調整大大滯後於市場需求的變化。

( 3) 理論性過強實踐性較弱許多院校堅持一種以理論知識爲中心的課程模式,每門課程都力求完整、系統,課程之間存在很多重複內容,課時總量膨脹,教師和學生都被壓在繁重的課堂教學中無法自拔,而相對實踐教學環節總量過少,學生動手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較弱,難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出現一些學生本科畢業後再重新上技校的現象。

( 4) 與學生的個性特點相互脫節課程設定往往盲目向一些名牌院校、重點院校看齊,而沒有充分地、實事求是地考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志趣的學生的特點,難以因材施教,難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導致相當部分學生厭學。

4. 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以知識灌注爲主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適應市場能力的培養尚不夠重視,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於學生走出校門後在變動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求生存能力的形成,影響到其競爭力的培育。

多項調查顯示,社會對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滿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學生對高校現狀滿意度也不高,加之我國高等教育正面臨國際化、市場化和普及化的挑戰,亟待教學型院校對工商管理專業教育進行系統改革,以培養出滿足市場需要,具有獨特技能和優勢的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5. 在實踐環節安排上時間過少實施困難工商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高,但由於目前我們培養過程的侷限性,教學設施的不完整,以及重理論輕實踐觀念的存在,造成教學計劃中的專業實踐、實習不多。而且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實習有很多需要到工廠、企業一線去完成,使得實際操作起來較爲困難。

6. 畢業生就業面廣專業對口不多從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來看,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相當廣,如有的學生畢業後從事文祕工作,有的學生畢業後從事財會工作,有的學生畢業後從事銷售、經貿工作等等。但真正專業對口,從事管理工作的較少。

7. 對師資的要求高符合要求的教師少工商管理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對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師具有“雙師”素質,所謂“雙師”,就是教師除教學職務如教授、講師外,還具備經過考試或評定取得的經濟、工程、法律等其他職稱,或被社會上的企事業單位聘任爲相應職務。但現實中,真正符合上述要求的師資不多,不是理論水平不高,就是實踐能力不強。

二、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

透過以上分析發現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模式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目標定位過高且雷同,缺少特色,培養途徑單一,課程體系設計不科學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在借鑑國外先進培養模式前提下,結合具體情況理性選擇好一個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

1. 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定位培養目標是指學生經過一定教育與培訓過程,最終達到的狀態和標準,它有層次、類別、範圍的界定。研究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必須考慮的是工商管理類的培養目標,它起着導向和座標的作用。工商管理類培養目標是分析社會需求的歸納,是制定培養計劃的開端,是社會需求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點。如果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途徑和人才培養質量就不可能得到保證。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許多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體現爲: 寬口徑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進階經營管理人才; 專業在本科、碩士、博士層次上的差異,體現爲下寬上窄的“三角形”的特點。對於這樣的培養目標,其實要結合當前的社會需要、學科體系來分析。從目前的管理層次的實際安排來看,從低到高的設定是: 負責全面工作的總經理,負責專項工作的副總經理,負責一個職能的專項工作的部門經理及作爲中層經理人員的項目經理。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其工作內容和能力取向是不一樣的,作爲高層管理者主要是從事戰略性、方向性的工作,基層管理者更多是從事操作性的、具體的工作,中層則處於中間狀態。因此,要構建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應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根據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要求,把培養目標定位爲越高層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側重於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養,而越低層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側重業務技能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掌握從事工商管理活動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職業生涯所需要的專門知識與方法,並具有紮實寬厚的綜合性多學科基礎知識; 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能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 具有操作層所需要的執行力和中層管理者所需要的溝通能力; 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這樣的培養目標才能使得供求實現動態平衡。

2. 在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構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爲了實現以上確定的培養目標,就必須爲受教育者設計合理的培養規格,構建新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這些必須透過課程體系來加以落實。課程體系是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依託,直接反映專業的教學思想,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和質量,也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高校必須要緊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自己的課程體系。因此構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要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爲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爲目標,以培養應用能力爲主線。

在傳統的高校本科教育體系中,往往將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從層次上定位於企業進階管理類專業人才。正是受這種傳統教育體系的束縛,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管理類本科培養方案中,文化基礎課比重過大,專業課程設定太少,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因而需要重構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結構應包括專業必修模組、專業實踐模組、專業技能模組、專業任選課程、專業講座課程幾大組成部分構成,爲解決複雜多變的生源和就業兩個動態市場的需求與實現穩定辦學的矛盾提供可能,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同時新體系在結構上應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與其它工商管理類二級學科專業相比,工商管理專業的最大優勢表現爲企業管理綜合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顯然意味着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失敗。因此,我們應該結合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定位,考慮如何來發揮其專業優勢。應從以下兩方面考慮課程體系的構建:

( 1) 強化課程結構的一體化目前的課程設定側重於市場營銷、財務會計、生產運作等職能管理課程,由於這些課程相對獨立,在教學安排中往往忽視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繫,影響了人才培養的效果。學生學完很多課程後,很難有整體觀,綜合能力的培養就很難實現。因此,爲了實現工商管理專業的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高課程學習效率,按照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運用系統的`觀點進行課程一體化改革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應該設定一些綜合性更強的教學和實踐環節,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上下和橫向溝通的能力,以及觀察和思考問題時的全局觀念。其次課程結構的一體化不僅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而且還體現在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繫上,根據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實現課程的一體化和綜合化,不僅可以避免教學內容重疊,提高教學效益,而且有利於學生提高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把握各門課程在整體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關係,使不同課程能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最後透過課程設計貫穿課程體系,使各門課程有機聯結,改變了課程之間的割裂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由於課程設計一體化強調前面設計成果爲後續課程設計的依據,因此更注重設計成果的可用性,也更強調提高學生的設計質量和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課程設計一體化使學生在校期間能掌握工程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在畢業後很快適應工作環境。

( 2) 突出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興趣模組建設由於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工作崗位的落腳點是針對企業的某個管理部門設計,因此在強調該專業學生的綜合管理知識和技能優勢的基礎上,還應突出學生在某項職能的管理能力,這就要求工商管理專業在課程設定上應該強調興趣模組———按專項職能設定課程羣,建立興趣模組供學生選擇。可將工商管理專業細分爲生產與運作管理、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等模組,學生在學習其它公共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興趣、特長等選擇其中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模組進行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