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構建富有生命力的選修課程

學問君 人氣:7.95K

相對於必修課程而言, 選修課程應該是一種動態的、更具針對性、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文課程。我們應從培植課程活力的高度, 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認識選修課的教學, 用新的課堂教學觀, 來構建富有生命力的 選修課程。

淺談構建富有生命力的選修課程

一、教師對所教的選修課程要有創造性解讀和個性化理解

選修課程對於學生而言, 是爲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爲了鍛鍊自己, 學會自我規劃而選擇的課程。而對於教師呢?更應該是一門教有所得、教有所思、教有所長的課程。教師在研讀選修 教材時, 不能一味依賴 專家學說, 更不能被它所限制, 而要讀出自己對 教材的真切感受和體會, 這樣才能實現由 規劃課程向 理解課程的真正轉換, 也才能使外在於教師的客觀課程變成內在於教師的思維乃至精神結構的主觀課程。這是決定課堂教學是否體現教師主體性並具有生命力的關鍵。

上述兩個課例, 教師對自己所執教的課程內容都有較爲深入的理解並不乏個性化的體悟, 這是一切開設選修課教師必須具備的基礎。

二、教師要設計好與選修課程相關的 課程框架問題

教師對 教材的個性化理解使選修課程具有了主觀認識的深刻性、獨特性, 在某種程度上還開拓了課程文字的精神境界。在此基礎上, 教師還要努力建構與選修課程相關的 課程框架問題。英特爾未來教育有一個可貴的理念: 如果學生對問題的答案感興趣, 他們就更可能成爲自主學習者。當學習者能夠看到自己所研究的 問題與自己所處的世界之間的相互聯繫, 那麼這種相關性就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層次地促進他們對事物的興趣, 提高他們對人生與社會的理解力。 課程框架問題 可以大大拓展和豐富選修課程的時空內涵和生活意蘊。它既是向內的掘進, 使選修課程獲得了生命的靈氣, 又是向外的擴張, 使選修課程變得血肉豐滿, 甚至可以橫向擴展或旁枝逸出, 與其他學科連結, 與其他文字比較,與現實生活接軌。

黃昌龍老師的 尤三姐爲什麼要自殺就是一個很好的 課程框架問題, 具有開放性與延展性, 在這個 課程框架問題下, 學生可以自己提出更多的 內容問題, 在不斷求解的過程中, 思想得到昇華, 思維得到提升, 表達得到鍛鍊, 合作得以實現。

三、教師要關注選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對學習內容的取捨與選擇

如果說, 課程框架問題的設計是選修課程 怎麼教的問題的話, 那麼, 選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對學習內容的合理取捨與選擇就是 教什麼的問題。教師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 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 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 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 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意識, 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還必須認識到各地區都蘊藏着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 諸如地域文化中的人文景觀、文物古蹟以及各種獨特的風俗民情等等, 這些都是可以利用和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樹立強烈的利用和開發資源的意識, 認真分析自己的.資源特點, 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努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選修課程資源。

深圳程少堂老師的嘗試值得肯定。他以本市一位作家的詩作《你是我的同類》爲課程資源, 這就是一種富有意義的課程資源開發。我甚至想, 假如詩人本人能夠親臨課堂, 那也許更是一種能夠深入影響學生的課程資源。這樣的選修課具有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

與此同時, 教師更應該對學習內容作合理取捨與選擇。

選修課程 教材與必修課程教材的最大不同之處是, 後者的教學內容相對確定, 知識點、能力點是明確的, 一般情況下, 教師無需取捨也不必選擇。而選修課程,特別是有關文學作品鑑賞的課程, 具有很大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對於作者, 它是一種動態的生成, 是思維之流, 是言語智慧; 對於讀者, 它又是一種召喚結構, 召喚讀者加入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如果說個性化解讀是語文教師把握教材、駕馭教材的第一道感性的門檻, 那麼取捨、選擇教學內容則是語文教師駕馭 教材、處理 教材的第二道理性的門檻。前者指向的是教師閱讀、鑑賞的心理邏輯, 體現了教師的主體性; 後者指向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發展的邏輯, 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是中學的語文選修課不同於大學中文系文學選修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