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藝術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1W

【摘要】 近幾年,在振興文化產業大旗的指引下,國內許多高校相繼開設了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與課程,儘管叫法各有不同,但內容與目的近乎一致。目前,在全國各大藝術院校中更多的選擇“藝術管理”這個名稱。當我們去查閱文化的定義,就不難發現“文化”包含着“藝術”,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陳少峯教授在《文化產業戰略與商業模式》一書中講到:藝術依存於文化,但藝術也在不停地以創新的方式改造着舊有的文化。那麼怎樣將這種不斷創新的藝術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在廣大受衆面前並且廣爲流傳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企業家同時也爲藝術管理教育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藝術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論文

【關鍵詞】 藝術管理 教學模式

衆所周知,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推動其他產業的進程。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藝術管理教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每年考生的數量上和文化市場對藝術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上,也體現在教育界與文化界的重視程度上,國內數次高質量、高水準的藝術管理教學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推動了我國藝術管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加速了文化向產業化邁進的步伐。

但不可迴避的是自藝術管理專業在國內創建以來,自然形成的那套教學模式顯然有其侷限性。藝術管理在國內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優勢體現在受教育者獲得寬廣的知識面和廣闊的就業領域等方面。2000年以前,我國的藝術管理教育還處於空白期,從2001年全國首家藝術管理專業的創辦到現在只有6個年頭,無論從教學模式還是理論探索還都處於萌芽和創建期,在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所創建的某種教學模式難免會出現諸多問題,幾年來筆者一直認真關注和思考藝術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得”與“失”,特別是針對目前並不盡合理完善的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此拋磚引玉,敬請有關專家學者指正。

一、目前藝術管理專業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藝術管理,無奈的拿來主義

從藝術管理專業創建之初,藝術管理理論就誤入他途,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當家理論。衆所周知,“藝術”與“管理”本身都有一套獨立且系統的教學體系,對字面含義的簡單認識和單純理解使得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對藝術管理理論實行了“拿來主義”。拿來經濟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已經成形的理論,再拿來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某個分支的研究成果,並將二者簡單相加,於是,我們的藝術管理就“形成”了所謂“既懂藝術,又懂管理”的片面卻“十分誘人”的學科理論,又因了這種理論的指導,也就出現了兩種學科、兩種領域的硬性結合的學術拼湊。

應該說單純的藝術理論缺乏企業戰略性、規劃性、財務營銷、管理、投資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而藝術本身又擁有諸多的分支學科,在諸多的分支學科中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理論內容。單就音樂來說,樂理、民樂、聲樂、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等?等等這些理論,一個學生用四年的時間都無法學精,又怎能全面瞭解那麼繁雜的藝術理論呢?

再看管理學,它的本身也存在着很多個分支,儘管它的理論可以填補某些藝術管理理論自身缺乏的內容,但是,在已經成型的管理學理論中並沒有考慮到文化藝術的獨特性,可能僅僅停留在普通的企業管理上。而我們有些藝術管理學科的課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兩個各自獨立的學科之上的。

以某所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的課程設定爲例:

公共課:文學、思想品德、音樂基礎理論、體育、英語、計算機、應用文寫作、高等數學、哲學、英語、政治經濟學等

專業課程:藝術基礎理論、民族音樂、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爲學、視唱練耳、聲樂鋼琴、音樂動態、和聲、音樂名作、西方音樂史、歌劇欣賞、中國音樂史、人力資源、企業策劃、實用公關、音樂學概論、音樂美學、藝術概論等。 從以上的課程設定我們不難看出,這無非是一個支解的“藝術管理”:單純的'音樂、獨立的管理還有簡單的心理學等。這種分散式的教學理論,直接導致傳授知識的凌散,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實踐性,很難直接對文化產業經營進行理論指導。當然,我們並不反對藝術與管理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相反的,筆者認爲結合是必然,但是一定要做到真正的融合。

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冠以“藝術管理學”的美名下,不僅課程理論硬性拼湊,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是十足的“拿來主義”。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藝術管理教育的先行者們已經認識並高度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以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爲例,目前正在做“以就業爲導向的藝術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的課題,並且已經着手編著專業系統的藝術管理教材。一直走在全國教育前列的北京大學也已經出版發行了多套文化產業前沿教材,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們藝術高校借鑑與再創新。

(二)教授、專家其名難副

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成了目前藝術管理教學中最大的問題。瀏覽衆多高校的網站,見到了諸如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專家授課”等等非常誘人的詞彙,不可否認,這些專家學者在某一領域確實有着驚人的成績和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對於從上個世紀末纔在中國出現的藝術管理專業來講,專家學者們似乎也正處於起步學習的階段。

當然,教育界也已經將培養專業師資隊伍的工作提到日程上來,而各院校爲了彌補這種缺憾,也都在本校教師日常授課的同時邀請業內比較成功的經紀人、策劃人、文化公司經理人等進行專家講學。僅2005至2006兩年間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就邀請了近50位職業經理人、文化產業前沿人士進行專家講座。這種舉措在補充現有教學師資力量、補充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社會實踐經驗上的確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也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加快了完善教學模式的步伐。但問題也隨之產生了:這些經營文化產業的企業家們由於工作的忙碌,缺少時間做充分的課前準備,缺乏系統性甚至嚴謹性,同時,他們也缺少授課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講,專家講座基本上已經成爲個人經歷報告會。而且這種講座還存在着一個隱性的不可調和的問題:本次授課的專家並不知道前面專家講座的情況,這就造成同行業的專家會重複講解某一個問題,從而導致同一個內容的高頻率出現,學生聽課的慾望大打折扣。

(三)分散實習期引發的思考

國內藝術高校基本採用“教學+實踐”的指導思想。學生在校期間就深入文化公司實習甚至工作。有的學生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導向下,大學二年級時便幾乎脫離了學校的學習,提前進入了文化市場。

不少學生在低年級時的社會實踐中確實受益匪淺並小有成績,但儘管如此也不能說明這樣的辦學思路就是完美的。

專業知識還沒有學紮實就開始實習可能會造成以下幾種情況,第一:一旦不能有效應對社會工作,有可能產生挫敗感,不宜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二:低年級實習,一旦失誤,會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人單位對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失去信心,不敢委以重任,使其在很長時間處於盲從狀態,久而久之便會禁錮自己的創新意識;第三:實習結束時的鑑定書以誇獎形式佔多數,老師並不能全面的瞭解每個同學真實的實習成果,對學生進一步的專業教育無法對症下藥。

二、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脫節

近幾年,文化市場對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尤其是2003年後,更多的職業經理人走進學校講堂,現身說法,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儘可能的跟學生們分享,從而推動他們的成材之路。目前,全國已經有多個地區和高校開始了浩大的文化產業經營人才培養工程,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天津演出公司副總經理夏瑩女士說:我們迫切的需要懂得開拓文化市場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