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生物課探究活動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7W

一、把握科學探究的本質———自主性

初中生物課探究活動思考論文

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和協助者,而不能過分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困惑時,可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援與幫助。探究性學習一般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處理資訊、作出解釋、論證過程、獲得認識並交流探究結果。在這一系列過程中,都要落實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不能干預,更不能代辦。落實自主性,就是落實探究性學習的學習目的。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嚴謹規範和不怕困難的態度、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積極創新的精神,都會最終得到實現。教師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應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並能夠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可以與學生共同探究、共同學習。這樣學生探究的自主性會更加凸顯。

二、突出探究式教學的重點———過程性

“過程性”是探究性學習的的重點,規範探究的過程性就是要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得到怎樣的體驗與感悟,對資訊資料怎樣整合,強調的是過程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的能力得到加強;學生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整理資料、處理反饋資訊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得以強化。不過要注意的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並分析整理相關數據、得出結論及表達交流是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而絕對不能把這一般過程作爲固定的模式來要求學生。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從而違背探究的目的。教師在評價探究結果時,一定要以形式評價爲主,更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決不能以結果的成敗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重視探究過程,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在探究過程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在探究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自我發展的主體,教師已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關注每一位學生,啓迪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勇於動腦、動口、動手的習慣。培養他們能夠從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質疑問題、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能力。教師在探究活動中,一方面,要給學生充分參與設計、討論、操作、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另一方面,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吸納學生的觀點,不強求一致的標準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自己來動手操作,推導過程,領悟發現、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體驗學習生物學的快樂。透過探究活動,一方面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他們主動的瞭解生物科學發展的`歷史。隨着資訊技術的不斷髮展,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渠道多樣化,有些教師在上課時明顯感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於是個別教師生怕學生提不同的意見,影響教學進程,甚至惟恐被學生問住而失去面子或出“亂子”,不敢放開課堂。一旦出現與自己設計的思路不同的,馬上制止或提示,把探究性學習變成只是爲了應付公開課、檢查,熱熱鬧鬧地走過場,學生還來不及放開手腳,探究就已結束,成了爲完成探究形式而進行的探究。這樣的實驗探究過於形式化、簡單化,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使學生無所是從,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揮。這就要求教師要潛心鑽研新教材,博覽羣書,注意蒐集與生物學相關的資料,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面,還要充分理解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透過探究活動要明確準備培養學生怎樣的能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樣可以避免在課堂上草草收兵或無法控制,減少在教學中出現探究只有形式,學生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更沒有落實探究性學習實質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