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學問君 人氣:1.47W

摘 要:在移動互聯網不斷髮展的今天,網絡新媒體快捷、高效的傳播優勢顯露無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爲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必須擺脫傳統的大衆傳播教育的侷限性,藉助媒體與受衆的互動特性,實現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靈活展開。本文辯證分析了新媒體網絡對資訊傳播的雙重影響,並針對這一特點提出了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新策略。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關鍵詞: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實質上是資訊傳播的過程。自20世紀末期互聯網出現後,紙媒資訊傳播的功能就被弱化,人們更加青睞於藉助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資訊的收發和讀取。互聯網的傳播高效快捷、資訊價值多元化等特點爲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開放的網絡環境致使接收的資訊良莠不齊,弱化了大學生道德意識和社會觀念。

1、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1)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網絡是資訊傳播的重要途徑,實現了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融。不同的傳播媒體、不同的資訊接受者以及發送者,都能夠接收到彼此的資訊,相互借鑑,形成多元的價值觀念。與此同時,新媒體在資訊傳播中的及時性也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網絡的傳播從發送到收取的時間十分短暫。而傳統媒體需要花費更多的傳播時間,對受衆的自主性要求較低。由於處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大學生能夠依據自身意願和時間安排,便捷、快速地瞭解網絡資訊,並透過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臺實現與他人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得到有效的溝通,各種工具提供了學生們展現自我的載體。

(2)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新媒體資訊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雙重的影響,在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隱患。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任何人都能夠發佈資訊,這些資訊內容並非都會經過嚴格的審覈,會存在虛假、色情、暴力等不良因素,嚴重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網絡本身虛擬性的特點,弱化了真實生活中人和事的存在,極其容易使平時低調內斂的學生陷入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一旦學生失去自我約束和管理的能力,就會引發道德缺失和心理障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2、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舉措

針對新媒體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環境的優勢,發揮互聯網的輿論作用。

(1)加強對新媒體的認識,改善傳統紙媒傳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緊跟時代腳步,瞭解新媒體的優勢和不足,並能夠學習新媒體應用的具體操作,這將有利於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傳播平臺的搭建。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微”,隸屬於學校團委或黨委的微博或微信平臺也開始成熟起來,透過這些學生們感興趣的平臺,傳遞團學、黨建等方面的精神以及工作,傳播效果將會異常顯著。

(2)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增加網絡新媒體輿論陣地。新媒體環境爲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輿論陣地,成爲當代高校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在課堂教學、校園活動、文化講座、社會實踐等活動中開展,但耗時長、效果差。新媒體出現之後,老師或者學生都可以透過搭建學習羣組、發起話題討論等方式互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開發與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的高質量的新媒體資源庫,以滿足不同形勢、不同階段、不同羣體條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督促大學生自我管理,減少網絡負面資訊影響。大學生這一羣體應該具備良好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紛繁複雜的網絡媒體環境中,時刻保持自身的判斷能力。因此,學校層面需要定時舉辦專家報告會、文化展覽等互動活動,從而加強大學生安全使用新媒體的意識。遵守網絡大環境的紀律,既是一名網民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將道德和法律貫穿在與媒體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有害資訊對個人的侵害。如果學校對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的搭建能夠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必將有助於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校育人的核心內容是爲人,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以及行爲方式的養成。作爲大學生羣體的指引力量,高校應該不斷更新自身資源,不斷學習新的內容,才能夠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因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中,要充分符合新媒體環境的要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建立新型的教師一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董雅緻,溫成濤.利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1(35): 83―85.

[2]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