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教師師德存在問題及對策論文

學問君 人氣:5.97K

摘要:透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以在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爲考察對象,從受教育者的視角對高校教師師德影響力的缺失進行系統全面的社會學分析,提出要從社會、學校、教師三個層面強化師德建設,從而營造良好的高校教師師德風範,建設一支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富於創造性的高校教師隊伍,爲大學實現教育理想提供保障。

高校教師師德存在問題及對策論文

關鍵詞:高校教師;師德;問題;對策;社會學

當前,研究者對高校教師師德缺失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的探討散見於各類學術期刊中,這些研究多從高校教師整體泛泛而談,或者僅就其中一個類別進行研究;多從教師作爲師德實施主體的角度進行分析;着重經驗性的研究多,運用德育和思政理論研究多,學理探索少,研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本文以在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爲考察對象,從受教育者的視角對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問題進行比較系統全面的社會學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研究採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調查的研究樣本爲在福州市的部分黨政機關、高校、研究機構、部隊、醫院、銀行、外企及其他事業、企業單位工作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畢業生400人。本次共發出調查問卷400份,收回395份,其中無效卷4份,有效問卷爲391份,有效率達98.99%;訪談對象爲在福州市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回收問卷和訪談結束後,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和內容進行彙總分析。

一、高校教師師德現狀分析

高校教師承擔專業知識教育以外,還承擔着對人類精神世界塑造和對社會道德水準提升的使命。這一羣體對大學生在思想、文化、專業等方面的影響力深遠,而其影響力又透過師德師風的浸潤、陶冶、感召完成。教師影響力大小與其師德成正比,影響力愈大,說明其師德愈良好;反之則師德缺失。由此,本研究從教師影響力研究出發,分析高校教師師德現狀。本研究將教師羣體細分爲校長、輔導員及任課教師三個要素。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學生認爲在大學時代對自己思想及其他方面發展影響最大的是他們的學友。顯示校長几乎沒有影響,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的影響力一般。下面從3個變量加以分析。如下表顯示:對於大學生而言,從校長、輔導員、任課教師到學友,其影響力趨強。校長一欄的均值爲2.06,屬於“沒什麼影響”;輔導員均值爲3.01,影響力爲“一般”;任課教師均值爲3.25,影響力也是“一般”,而學友的均值最大,爲3.62,趨向“較有影響”。學友一欄的標準差值爲0.998,相較其他要素標準差值最小,表明其影響力離散程度最小,選項更爲集中,即觀點較爲一致。而教師羣體的離散程度相對較高,特別是對於任課教師,其影響力的離散程度最高,說明學生羣體中對專任教師影響力的判別差別較大。訪談中,有三類人員認爲任課教師的學術思想和人格魅力對他們的影響力最大。一是,當年學校裏的精英分子;二是,研究生;三是,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大學畢業生。此外,我們從大學時代學友影響力分析的正態分佈圖(圖1)也可以看出學友的影響力在分值4達到頂峯,也就是學友的影響力程度很高。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借鑑問卷中“您認爲大學時代對您的思想及其他方面發展影響最大的是誰?”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選擇學友的佔58.06%,選擇任課教師的佔14.58%,選擇輔導員的佔14.32%,選擇校長的佔1.28%,這表明學生認同教師羣體有影響力的僅佔30.18%。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爲高校教師羣體對大學生思想及其他方面發展影響不大,因此,反映當前高校教師羣體師德缺失較爲嚴重。

二、高校教師師德缺失的原因

1.社會層面。一是,高校教師職業日趨泛商業化。當前,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高校教師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責任感及奉獻精神在教師身上逐漸淡化,他們不再以教書育人爲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場化的規則對自身價值進行衡量和重新定位的大衆處世哲學和行爲方式。日趨平庸化與泛商業化的高校教師職業已驅使高校教師使命感和道德操守遠離。二是,傳統授課模式受到嚴峻挑戰。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們不再以課堂授課爲知識獲得的唯一方式,特別是慕課、微課等新興學習模式的誕生,學生可以透過大衆傳播媒介,接觸並學習各種知識、規範和生活方式,打破了學校教育及教師在傳授中的壟斷地位。而大學生崇尚個性、打破崇拜、不屑權威的表達方式促使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受到挑戰。2.學校層面。一是,師德教育培訓制度缺乏實效性。目前很多高校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方面,往往按部就班或停留在宣傳口號上。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教學科研業務、輕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導向,一些教育培訓組織並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二是,師德考覈評價體系不完善。考覈評價體系與教師隊伍發展的新要求不相適應,往往只重視教學科研等硬性指標,卻忽略了教師的敬業精神、道德修養等軟性指標,容易導致學校形成重業務、輕師德的錯誤傾向。三是,師德監督和激勵機制不力。監督體制不完善,存在對師德監管不力,監督主體不明確的現象。師德在教師的職稱晉級、職務晉升時往往被忽略,僅對教師上、下課以及監考等具體的教學行爲進行約束。在對“紅七條”等師德禁行行爲方面也沒有具體的實施意見。3.教師層面。一是,校長影響力缺失。米爾伯和利伯曼指出,人們所希望的校長角色與現實中的校長角色有所不同。期望中的校長能關照組織中的個人,而現實中的校長一般只關照組織。當前,大學校長對於高校四大功能之首的人才培養重視度不夠,自身定位不準,教書育人方面意識比較淡薄。訪談中,69%的人表示沒見過校長,也談不上有什麼影響。二是,專任教師影響力缺失。面對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一些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學歷、職稱考評、科研任務上,對學生的付出相對減少,沒有將自身的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爲學生知識修養和理想信念的來源。教師中浮躁、急功功利等行爲的蔓延,甚至師德失範、學術風氣不正給大學生的教育和成才籠罩了陰影。三是,輔導員影響力缺失。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支特殊羣體,其在工作強度、福利待遇,以及受重視程度等方面與專任教師有一定差距,輔導員普遍職業認同感、歸屬感不強,存在職業倦怠現象。一些輔導員自我要求不嚴,言行不夠規範,無論是在學術,還是人格方面尚不能發揮典範作用。

三、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對策

1.社會層面。要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努力提高高校教師的整體待遇和社會地位,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尊重高校教師首先作爲人的各方面需求,使他們有較高的社會榮譽和較好的工作心態,從而煥發出教師的人格感召力量。教師也是真實的社會人,其能力也有限。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也應切合實際。要從人本主義出發,爲教師創設一個寬鬆的輿論環境和工作環境,使教師從完美形象的期望中擺脫出來,成爲現實中的人,成爲能正視自身弱點的人。

2.學校層面。一是,強化教師的培養、管理和提升。尊重教師的主人翁地位,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給予教師充分的人文關懷。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作用,規劃教師的職業生涯;建立立體的教師職業培訓制度,完善師德考評體系,形成有效的評價和監督機制,把師德考評結果與評優評先、升職進修以及職稱評定等相掛鉤,有效激勵和提升師德水平。二是,充分發揮專任教師的導向作用。學生期待與教師的關係是平等民主、和諧互動的,他們的.內心渴望與老師進行課外交往。教師相對學生而言是穩定的、非流動的校園文化主體,他們的治學精神、態度、方法及做人原則等在實際意義上代表了校園文化氛圍的主流。學校要充分發揮教師這一特有的導向作用,透過道德講堂、師德承諾等生動形式力促專任教師以身爲範,以德帶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三是,用校園固化和傳承的傳統儀式活動培育和涵養師德。大學儀式活動除了固化成爲學校的傳統,還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它以非正式的人際互動促進了組織的整合,深化了組織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師德的實效性。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保留至今的“學院晚餐”活動,廈門大學的校長與學生共進餐會制度等都拉近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3.教師層面。一是,加強對大學校長的管理。校長是大學的符號、象徵,既要是學術權威,又要是教育家、政治家。訪談中,Q先生等人認爲,校長要有激情,要有鼓動力,要有創新思維,要透過辦學理念、完善的制度和人格力量,間接地影響學生。作爲法國精英教育體制的代表,巴黎綜合理工學校的校長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對外的工作,擴大學校的知名度,接待來訪者以及拜訪別的學校、工業企業和研究中心,三分之二的時間用於處理內部事物,保證學校的正常執行,關心老師、學生和研究人員,他甚至能記住一部分學生的名字。波達林在其所著的《理論與戰略:國際視野中的學校發展》中指出,校長在以下四個方面至關重要:即目標取向、人本取向、自我認識和戰略眼光。二是,重塑師德,建設富於創造性的教師隊伍。首先,教師要提升個人專業水平。要獨善其身,潛心教學科研,力戒浮躁功利,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成爲“專業知識淵博”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權威;其次,師生必須平等民主地進行交往。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人性尊嚴。教育應以學生爲主體,以平等、有效的方式加以教導,以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及滿足其生活上的最大需要爲目標,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再次,要加強教師的角色修養,促進教師的社會化。教師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師生之間的交往既要遵循“事本主義”,又要強調“人本主義”,既承擔“工具角色”,又發揮“情感角色”的作用,使教師根據複雜的角色新要求和社會期望值去積極調整角色意識,自覺進行社會化。三是提升輔導員的工作本領。加強自身學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到自己的日常思想行爲之中,自覺抵禦外來的誘惑及內在的不穩定性,增強工作本領,打造人格魅力,在師德修養上自覺自省,真正做到身正爲範,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在道德實踐中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有把師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重視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才能重塑輔導員的良好師德。綜上所述,以社會學的方法對高校教師影響力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校長、任課教師、輔導員等教師羣體對大學生思想及其他方面發展影響不大,由此反映高校教師羣體師德影響力缺失明顯。加強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就必須打造三位一體的師德重構模式。從社會層面,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從人本主義出發,積極培育和催化教師的人格感召力量;從學校層面,強化對教師的培養、管理和提升,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從教師層面,做到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爲目標,自覺自省,重塑良好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