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2W

論文摘要:德育是德性的養成與培育,它在教育中處於核心的地位,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在目前,我國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還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急需解決。要有效地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要採取有利的措施,如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開發網絡功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德育管理目標要實際化;提高德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質,以期對我國的學校德育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淺談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校 德育管理 道德教育

一、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學校對德育管理工作重視不夠

由於受升學考試制度的影響,使得學校和教師有意或無意都把升學率作爲評價的標準。我國的大多數學校認爲只要升學率抓上去了就一切都好了,教師爲“考”而教,學生爲“考”而學,“應試”成爲學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學校把它作爲唯一目的。這是當前我們學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最根本原因。這種片面的只追求升學率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先成人、後成才。但縱觀現今學校的德育工作,有多少學校能夠真正履行這個首要任務呢?學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須把德育管理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升學、輕素質;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

2.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目前,我國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的德育課多數是處於“灌輸式”階段,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在道德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以及“內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有一種觀點認爲,道德不是靠“教”會的,它是未成年人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實踐中自我建構生成的。也就是說,未成年人的道德不是外部規範的簡單內化的結果,而是他身處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關係的網絡之中,在認識、評判道德現象的同時,協調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道德關係,並時刻建構自己的道德結構,建構自己的倫理學的結果。儘管可能他對各種道德現象的認識很淺薄幼稚,但他卻是建構的唯一主體,任何人、任何力量不能代替。

3.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標偏離實際

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從小學抓起,卻沒有很好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我們不但在小學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在大學還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爲教育,忽略了作爲一個普通人如何面對他人、面對社會的教育,忘記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須從基礎抓起,德育工作也必須以最基本的養成教育爲基礎,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於形式。長期的“高空作業”,導致我們偏重於學生的德育,而學生作爲一個人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養的營建卻顯得“聲弱力薄”。最起碼的生活道德規範和文明行爲習慣的匱乏,使我們的部分學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的教育更像是聖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對於大多數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懸掛的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標,缺乏必要的具體行爲指導,這樣,就使受教育者對德育目標產生距離感,甚至造成雙重人格。

4.德育工作者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我們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專職德育工作者隊伍,學校裏有書記、校長、政教主任、輔導員、班主任,社會上從事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人員也不在少數。但其專業化程度卻不容樂觀。在中小學裏,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即是平時專業水平低的教不好書的人才來做德育工作。甚至有很多人認爲,做德育工作要求並不高,只要把學生管住、嚇住,不出事就可以了。有機會接受繼續教育,進修學習也只是科任教師的專利。透過對一些中小學調查瞭解到兩個具有普遍性的事實:第一,做班主任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沒有多少人願意做,甚至願意待崗也不願意做班主任;第二,德育工作者幾乎沒有參加專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會,目前的新課改培訓,十八科的培訓都有,就是沒有班主任、輔導員培訓。長此以往,德育工作者隊伍的素質令人擔憂。

二、解決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問題的對策

1.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

切實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把德育作爲學校教育工作的着重點。縱觀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學家,如陶行知先生對學生提出了“每天四問”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爲什麼要這麼問?因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爲非作惡愈大。即“德育是完善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爲惡,無益也。”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建築人格長城,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認識了學生學習德育的重要性,我們卻又不得不討論一下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必要性。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學校教育尤其是現代學校教育要既教書又要育人,而且以育人爲本。在當前情況下,必須把育人看做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因爲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並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一輩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學校必須把堅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說:“致知之要,當知善之所在,如父止於慈,子止於孝之類。若不務此,而徒欲泛然以觀物之理,則吾恐其如大軍之遊騎,出太遠而無所歸也。”就是說,學校必須將德育放在優先地位,學生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學得的知識才能發揮正當的作用。如果不是這樣,學生單純追求知識,就像脫繮的野馬,會越來越遠地偏離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2.開發網絡功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在“網上論壇”上互相討論學習體會,就某一歷史事件、國內外某一重大事件等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觀點,透過充分的研討,達到求同存異之效;可以對學校工作進行討論,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議。網上討論有其特有的優勢:討論時可以隱去真實的姓名,也就擺脫了“隨大流”的狀態,有利於敞開思想、講真話,因此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動態,糾正其偏差。解決真實的思想問題。網上德育工作的開展,使學生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和思想政治工作結合在一起,開創了新的德育空間,對學生學習知識、開發智力、提高創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覺悟等方面,都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同時也克服了智德分離的弊端。這種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說教變成了精彩的畫面,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容易接受教育,並對教育內容作出反應。網上德育工作的開展,使學生從純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從被動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成爲教育者,成爲教育的主體。他們在研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能夠體驗到德育工作的快樂。他們在創造中學習,使自己不斷成熟,感受到進步的喜悅。這種新的教育形式,使學生感到德育是一種享受。從而增強了參與的熱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實效。

3.德育管理目標要實際化

學校應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道德素質,首先可把“禮儀教育”作爲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切人點。禮儀具體可見,貼近人心、人身和社會生活。透過“禮儀教育”,可使學生內心對自己、他人、事業、社會、自然、民族、國家的尊敬之情,透過真善的儀容、儀式表達出來。這種表達行爲的規範化,既是學生道德修養的外在形式和具體表現,又是學生各種道德行爲的基礎。它能促進人們修身養性,用文明的心態和舉止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自覺地表現出良好的社會公德,從而創造出和諧、溫暖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其次可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手,形成一個人所需要的正確的思想品格。道德不是靠“灌輸”來養成的,而是靠身體力行來養成的。傳統的德育目標定位遠遠偏離了德育的常態定位,導致了德育喪失了生活基礎。

4.提高德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質

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到無以替代的作用。他們在思想道德上出現問題,學生們受到的影響最多、最大。因此,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德育中的作用,依靠全體教師的努力,把德育貫穿於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爲此應強調三點:首先,要強化教師的“靈魂工程師”意識。“靈魂工程師”是社會對教師的責任要求。做好德育工作是教師不容推卸的重要責任,擔當起這份責任是對國家、對社會的忠誠報效,是教師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圓滿實現。所有教師都應當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從不同的角度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其次,要加大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力度。教師的道德水平應高於其他社會羣體。教師要在政治思想、個人品德、價值觀念、行爲習慣等方面爲學生樹立榜樣,爲人師表,以德育人。最後,要提高教師科學育人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爲人師表,還應具備科學育人的能力。因此,有學者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爲教師提高德育能力開闢可行的渠道。

如師範院校的課程設定、教師的繼續教育,都應當把德育理論和方法作爲重要的內容。市、縣、區、校都要像抓教學研究活動一樣,層層建立德育研究活動制度,從抓師德教育人手,重視師表的示範作用,以榜樣的力量感染、薰陶和教育學生。教師往往被學生視爲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其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忽視對教師的道德教育和放鬆對教師的道德要求呢?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否則,學生又怎麼會服氣呢?因此對教師道德失範的行爲,學校一定要嚴厲處罰,絕不姑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個道德規範幾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身體力行,卻又不是那麼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