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新形勢下建築專業教育新理念思考與對策分析

學問君 人氣:5.27K
關於新形勢下建築專業教育新理念思考與對策分析


  論文摘要:我校作爲一所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學校,目前正在爲升格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而努力,面對工程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如何更新理念,適應新世紀對工程技術發展需要。透過工民建技術人員在不同階段的職能變化,探討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及新世紀工程技術教育的培養模式,另外闡明瞭一流教師隊伍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論文關鍵詞:工民建技術人員;工程教育;教師隊伍;教育理念
   
  1 工民建技術人員的職能要求
  隨着工程技術在人類的出現,工程技術人員應運而生,隨着工程技術不斷髮展,工民建技術人員的職能要求也在變化。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對工民建技術人員要求是多才多藝,例如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你很難說他是什麼專業。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工民建技術人員開始走向專業化,分工變得較細;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工民建技術人員開始變得非常專業化;20世紀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隨着技術的出現,工民建技術人員的職能開始分化,出現部分專業化和部分系統化的新的形式;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面對科技迅速發展、資訊全球化等情況,工民建技術人員的職能開始在各個專業間和各領域間的相互交叉,有人將此形象地比喻爲植物之間的“雜交”。工民建技術人員職能的這些變化說明了對新形勢下工民建技術人員的培養方法也要相應地做出調整,在我國的一些工科院校出現了模糊專業的傾向,這說明過分的專業化教育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學校在這方面還需要提高認識,特別是將來升格爲職業技術學院後,不對學生的培養方法做出及時的調整,很難培養出適應社會要求的合格工民建技術人員。

  2 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培養
  新世紀對新一代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與素質要求可以歸納成6個方面:(1)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2)應具有更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業和領導能力;(3)懂得如何去設計和開發複雜的技術系統;(4)瞭解工程與社會間的複雜關係;(5)能勝任跨學科的合作;(6)養成終生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以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
  一般工科院校對學生的要求是:適應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和組織能力。從以上可以看出,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爲衡量工科院校學生水平的首要目標。我們學校針對如何提高學生能力一直在探討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根據學生反饋的意見來看,這方面還有不少的工作要做。我們以前的教育是以教師爲中心,而現代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爲中心。實際上以學生爲中心的理念自古就有之,兩千多年前的招收弟子三千,就採用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而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過去的私塾老師也都不是採用我們現在用的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一個人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採用一種教學模式教學,學生怎麼能夠喜歡?當然這有其客觀原因,但是從現在的教學效果來看,這種教學方法也有其明顯的侷限性。做爲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學校,我們培養的學生將來在工作實踐中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這種能力的取得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的,這從我本人接觸到的已經畢業的學生反映中,也感覺到了這一點,當然我們想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也非一下就能做到,這中間有辦學經費、現有辦學條件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這些都需要一步步地解決,問題是我們不能坐等條件成熟了再去改變現狀,在這裏我不想多談如何去改變現有的狀況,我想談一下我們自己如何轉變觀念,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我們的學生如何如何地差,包括我本人也有這種情緒。反過來講,如果沒有現在的學生,我們的學校可能就已經不存在了。當然我們可以透過提升辦學層次去招收層次好一些的學生,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即使我們升格爲職業技術學院,我們也不可能招收到像清華大學那樣高質量的學生,怎麼辦?難道招收不到像清華大學那樣高質量的學生就不辦學了嗎?顯然不是,我很欣賞清華大學劉西拉教授的一句話,清華大學是一頭大象,一般的學校根本無法與其相比,但是你可以成爲一顆釘子,誰敢踩!我想劉西拉教授講這句話的目的是讓其他的學校要辦出自己特色,如果你也照着清華大學等一流學校的模式去培養學生,你就永遠是落後的,只有另闢蹊徑你才能生存下去,纔能有發展壯大的機會。
  當今社會充滿了競爭,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想這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是我認爲人的觀念很重要,如果我們的觀念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想事事走在前面又怎麼可能,“活到老,學到老”大概就是講的這個意思。說到底,如何利用我們現有的條件培養出適應需要的人才,恐怕是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當然我們要不斷努力使我們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