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方法新探

學問君 人氣:1.47W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大學語文;課程改革

關於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方法新探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包含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大學語文作爲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人文課程,成爲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改革探索的突破口。指導思想上,體現素質加能力的培養定位。在方法上,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體現知識性、思辨性、實踐性,有利於學生向社會人和職業人的過渡。

高職院校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以及以此爲思路的課程體系建設,不能離開“以人爲本”的精神指導,不能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無論綜合素質教育中的智力因素,還是非智力因素,大多與人文素質相關,如智力因素中的觀察能力、思維想象能力,非智力因素中的興趣、情感、情緒、意志、個性等,都可以透過人文課程得到鍛鍊和提高。

高職院校學制短、實習實訓時間多,不可能拿出很多課時用來進行綜合素質培養和人文素質教育。這種挑戰,促使我們找到突破口。我認爲有三個方向值得探索。第一,在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中融入綜合素質培養。像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思想觀點等方法內容,教師都可以透過言傳身教使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生接受知識過程中,從教師那裏得到人生啓迪、學習方法、治學心得方面傳授。第二,對人文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探索。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好的經驗方法,比如,增加一些課時短、針對性強的學習方法和科研方法的課程;開設人文選修課,學生可依據興趣揚長避短,也可以針對不足對症求藥;在人文課程中體現專業特色;將人文課程體系改革同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等。第三,人文課程的教學實踐改革,教師在吃透教育宗旨,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基礎上對自己所擔負的具體課程進行改革嘗試。

以上三方向,基本囊括了高職素質教育由大到小的.三個研究層次,無論是課程體系改革,還是教育教學方法的改變,可以由宏觀到具體來推動,但最後的落腳點必然體現到具體每門課程中,貫穿在具體教學內容中。所以我們認爲,與素質教育息息相關的人文課程的改革,在全面鋪開和推進之前,必須選好突破口,積累一定經驗,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辦法,並以之迴應和促進其他課程改革。我們選擇大學語文這門全院公共課,在某些班級作了一定嘗試,取得一些效果,爲人文課程與素質教育的融合,積累了經驗,爲今後人文課程的整體改革作了鋪墊。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幾年教學實踐過程,我們經歷了兩次觀念轉變,第一次轉變:從一般語文課到不是一般語文課的轉變。曾經認爲大學語文是初高中語文課的延伸,因而,講授方式是填鴨式的,方法不靈活,教學內容不寬泛,此種情形下,出現三個誤區,過多糾纏於知識細節,那些知識,很多是學生們都學過的;過多強調文學鑑賞性;過多拘泥於教材課本內容。後來,我們逐漸明白大學語文不同於一般語文,它是使學生藉助漢語言文學這個載體,加強閱讀的廣泛性,提高欣賞的趣味性,鍛鍊思維的敏捷性,提高語言運用的周密性。在這種認識下,確立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三個原則:一是開放性原則,大學語文針對的羣體是思想開放的青年大學生,因而,不能簡單上成篇目解讀課或文學鑑賞課,應該以教材爲切入點,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向各個知識領域延展和滲透。二是自由性原則,自由,不是指課堂紀律自由,而是指對於文章的觀點主題甚至情感體驗,不能像其他專業學科一樣,蓋棺論定,一言堂,教師講,學生記,有標準答案。防止程式化的思維方法損害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允許學生質疑、提問、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辯論、思想碰撞。三是形象性原則,大學語文課要鍛鍊學生形象性思維,使他們感性化地認識自然、社會和人,增加一點文學情愫,培養情趣,陶冶情操,注意營造詩意氛圍,教學中,多用感性化語言和方法,如敘事、描述、例證、多媒體等,同時注意形象思維的訓練,使他們一定程度上掌握形象描寫的修辭方法(類比、比喻、白描等)。應該說,以這種教學理念指導的教學活動達到了一定效果,大部分學生課外閱讀量明顯提高,一些學生在讀書習慣養成和方法的使用上,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