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從高中新課程改革看高師院校的課程改革論文

學問君 人氣:5.29K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 教師教育課程 改革

關於從高中新課程改革看高師院校的課程改革論文

論文摘要: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對廣大高中教師的課程理念、知識和能力結構、教學行爲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高師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高師院校爲了順應高中課程改革對新型教師的要求,已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從改革效果來看,高師院校仍然沒能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依舊“穿新鞋走老路”。教師教育的發展仍然停滯不前,教育培養模式滯後於當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速度。本文針對高中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探討了當今高師院校課程改革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應採取的措施。

高中新課程對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等進行了新的詮釋。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結構與內容、教育實踐環節、教師培養模式等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應該是課程價值的思考者,是學科專業的播種者。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是,作探究的協作者,是資源保障的服務者,是終身發展的示範者……由此可見,高中新課改的推進對教師教育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要求高師必須培養出高水平的教師才能滿足高中新課改的要求。

一、高中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化,新的課程標準和課程結構對廣大高中教師的課程理念、知識和能力結構、教學行爲等提H{如下的要求。

1,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掌握教育資訊化環境下的教育理論,具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

2,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廣博而牢固的專業基礎知識,對課程改革與新課程實施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具有駕馭新教材。有效指導學生提高課程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4,具有較高的資訊素養。能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課程,進行教學和具有教學評價的能力。

5,對課程和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要具有新的價值觀,同時具有在新價值觀指導下的教學評價能力和組織教學評價能力。

從高中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可以看出。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新的教學理念,具有廣博的知識,具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諸多能力。目前,作爲培養教師“母機”的高師院校培養出來的“準教師”來說,顯然還不具備上述的諸多能力。

二、當前高師院校課程改革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定重新調整。教學內容仍然陳舊。

近兩年,我國大部分高師院校對師範專業的課程設定進行了調整和改革。把傳統的三大模組體系,即專業課程、普通教育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改爲通識課程、教育類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七個模組。改革後的課程分爲必修和選修兩大類,選修類又分專業選修和公共選修,學科專業課程在整個課程中所佔的比重由原來60,以上下調至15,左右,教育類課程由原來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和教育實習,改爲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校德育與班級管理和教育實習。課程設定中加大了實踐課程的課時和學分。另外還加入了創新教育的課程。從課程設定上看,改革後的課程更加合理,也更有利用培養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廣博而牢固的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師。

在課程內容設定方面,大部分高師院校也進行了改革。規定各門課程都儘量採用最新出版的教材,但即使這樣。其課程內容的寬泛性與完整性遠遠達不到教師職業專業化的要求。達不到迅速發展的教育實踐對師範生教育理論與技能的要求。由於高師的教授們用慣了老版本的教材,所以在他們的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仍然以老教材爲主。許多新版本的教材,更新率低,有些作者只是變化了教材結構,教材的內容和老版本的大同小異。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教育類課程教材多數雖都已更新,由於教材的出版週期長,當今新高中新課程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變化,新的教育思想、理論不斷產生,致使教育類的教材不論怎樣更新。其教學內容、觀點總是落後於當前,總是無法滿足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學理念滯後,教學方式、手段仍然單一

從整體來看。高師院校師生對新課程的認識比高中遲緩,表現在教師方面,高師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機構及一部分參與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人員外,大多數教師由於學科壁壘的阻隔,長期致力於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科研,無暇跟蹤教育理論的新進展,先前學習的教育理論大多已經陳舊,因此,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評價觀等基本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育理念滯後表現在學生面。儘管高師院校在相關課程中對學生進行了新課程的通識教育,還專門增設了32學時左右高中新課程培訓。但由於有關新課程的教學內容空洞,僅限於理念上的灌輸,缺乏實踐性和實用性,致使相當多的學生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有的似是而非,有的若明若暗,有的淺嘗輒止,有的一知半解。反映在以後的教學中,就是不能將先進的新課程理念轉化爲具體的教學行爲。仍然重教輕學,以教代學,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過多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

多年來,高師院校教師基本沿襲了前蘇聯的學科中心體系。追求課程的系統性和嚴密性,習慣沿用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個性發展。雖經多年改革,但由於傳統教育思想、觀念根深蒂同,教師主體的地位少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對新課程倡導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顯得很不適應,教學方式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如高中新課程中新增設了活動課程、綜合課程、研究性課程及選修課,但我國現在大部高師院校卻大多實行分科教學,授課的方式多爲講授式,強調“專”“精”效應,很少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研究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強調教師應具有較高的資訊素養,能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課程,具有多媒體教學的'能力。的確,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使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及師生互動關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PPT檔案取代粉筆和黑板,從以三維動畫爲主體的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到網絡教育平臺的利用,都要求教師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然而現時不少高師院校教師依然習慣於靠一張嘴一支粉筆上課。或者將Word文檔、P胛檔案照搬到屏幕上,成了電子黑板,教學手段及其單一。 (三)增設了實踐課程,但實踐過程封閉,缺乏競爭與活力。

在實踐課程改革上,高師院校除設定教育見習、實習和社會實踐外,還增設了教師口語、板書與板畫和微格教學等教師技能課程。但實踐教學過程並不理想,缺乏競爭與活力。例如,微格教學課程,每個學生僅有一次10分鐘的微格教學實踐,這樣的機會對於每個學生來說實在是珍貴而且稀少,學生透過微格教學的環節提高自己的教師技能,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教育實習是學生得到實踐鍛鍊最重要的環節。但目前很多高師院校的存在實習指導教師數量不夠。投入精力不足的問題,再加上缺乏足夠的見習、實習基地。有的高師院校乾脆就讓學生自己聯繫實習學校,自主安排實習。導致師範生教育技能培養最重要的實踐環節薄弱。甚至流於形式,直接影響了師範生教育技能的提高。由於實踐課程的環節嚴重縮水,導致師範生在教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管理等教學技能水平上存在缺陷、延長了師範生入職的適應過程。以至於高中優秀教師普遍認爲高師院校的課程與教育實際需要嚴重脫節。師範生教育教學能力水平低下。

(四)評價理念已更新。但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高師院校雖然早已實行學分制。但這並不能改變其多年來落後的評價體系,高師依舊沿襲多年單一的課程閉卷考試評價式。學生們仍然是“60分歲”。考試過關便是事大吉。這種單一的評價式早已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泯滅一空,致使大學課堂睡覺、說話的現象嚴重。學生們各行其事的現象十分普遍。學生們也早已找到了“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考試規律。雖然高師院校也嘗試着評價方式的改變。把有些課程閉卷考試改成開卷考試,但開卷考試的題目缺乏新意,學生往往是迅速地在書上找到答案後,抄到試卷上,之後交卷大吉,考試過程變成了一項抄寫的體力勞動。有些課程雖以小論文的形式考覈,但因學生從來沒有接受過有關科研論文撰寫的指導和訓練,最後交給老師的小論文大多是沒有自己觀點,東拼西湊圖書館資料整合後的文字。畢業論文的評價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面對學生寫出的“糟糕”的論文,有些高校教師甚至呼籲取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雖然高師院校加大畢業論文的學分、課時,加強了論文導師制度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但這卻依然不能改變和提高論文的檔次和質量。畢業論文的題目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只有極少數學生能拿到實驗。做問卷調查的題目,大多數學生的論文題目還是侷限於理論層面,這使得大多數學生無暇思考自己論文的框架、結構和觀點,就從網上大段大段地下載資料。之後大量的資料堆砌在一起,變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這樣的評價體系勢必使師範生把在大學期問評價理念帶到高中,這樣的評價觀也必然妨礙高中新課改更深層次的推進。

三、爲了適應高中新課程。高師院校仍須加大改革力度

“基礎教育是教師教育的服務對象”教師教育如果脫離了基礎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爲更好地適應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需從理念到思想,從課程體系到課程結構,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從職前培養到職後培訓等方面都要作相應的變革。

(一)加大實踐課程管理力度,讓實踐課程真正發揮實踐作用。

發達圍家普遍認爲,教師知識是一種實踐性知識。教師培養應該重視在實際工作中的“摸爬滾打”和“師徒相授”。因此,必須加強教師教育實踐環節。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主要是透過教學實踐而形成的,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只有透過實踐才能內化爲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能力。可以認爲。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形成的關鍵途徑。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教育實踐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能力,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強教育見習的管理,改變教育見習走馬觀花,走過場的現狀,二是以微格教學訓練爲抓手,加強模擬實習、試教、說課訓練,三是加強教育實習各環節管理。如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合理安排實習時間,強化實習指導教師的責任意識、加強實習過程管理等,切實提高師範生教育實習的質量。

(二)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在教學內容上。要針對目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教學內容偏重學科知識與高中新課程相脫節的現狀。緊密結合生活、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實際,努力吸收現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成就,充分體現學科的前沿知識和研究成果,更新陳舊落後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少而精,刪繁就簡,突出重點。要在課程內容整合的基礎上。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面滿足高中課程改革對教師綜合素質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師範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自身發展以及教師專業化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要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做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倡導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反對“滿堂灌”和“填鴨式”等做法。要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精選精講教學內容,及時介紹學科發展動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着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三)職前職後統一,加強合作互動。

在我國。傳統師範教育是以大學爲基地,基本上排除了中學在教師培養中的作用,結果學生在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後,仍然難以勝任實際的教學工作。教師教育出現了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問題。一種新的教師教育觀點認爲,高師院校和中學應加強聯繫,密切合作,結成平等的合作共同體,使得高師院校和中學都能從中獲得有用的價值,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服務。今後,隨着教師教育專業化進程的發展,大學與中學的夥伴關係應受到充分重視。中學作爲教師教育的實習基地,應視爲學生驗證知識,打下專業基礎,進行專業研究和開發的場所。中學不僅是實習者的被動接受者。還要作爲教師教育的課程開發主體、課程制定和評價主體參與到教師教育中來,當然,爲了促進教師教育與中學的聯繫,大學在教育管理制度方面要作出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