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改背景下的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模式的思考

學問君 人氣:2.65W
畢業論文

摘 要: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資訊技術的普及,資訊技與歷史課程的整合的問題日益成爲歷史教育工作者討論的熱點,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出現了不同的教學整合模式。本文主要探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內涵,並分析了目前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模式,爲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之路提供參考。關鍵詞: 新課改 資訊技術 歷史課程整合模式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資訊技術課不但作爲1門獨立的課程更加備受重視,而且作爲1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手段及與其它課程的整合的趨勢日益加強也成爲教育工作者討論的熱點。《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裏指出“大力推進資訊技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改革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資訊技術所具有的生動性、大容量、直觀化等特點,更加有利於歷史課程的變革,如何把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實現歷史課程與資訊技術整合的優化,本文擬從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概念及內涵、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等談談自己的認識。    1、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內涵資訊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1個外來的概念,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第3年度(2000)報告中所強調的“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的內涵是: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手段,透過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實現1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的目的。從內涵來看,與新課程的主要思想是1致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而這種革命,不是僅僅指形式上的,更是1種理念上的變革,它包含了國內流行的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小整合論”及“大整合論”。要以新課程改革的思想,以人爲本的理念,把資訊技術作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情境,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使教學的各要素、各環節實現重組和優化,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主體作用。   2、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模式隨着硬件設施在各個學校的普及,很多新技術進入了課堂,如:多媒體、實物投影、無線傳聲器、多媒體網絡教室管理平臺、資源平臺、VOD校園點播系統等,充分發揮這些設備的作用,進1步促進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既能使中學歷史學科豐富生動的學科特點得到較直觀的體現,又能使學生充分在“過程與方法”中使自己原有的經驗獲得更新、豐富。根據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深度、進程、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程目前呈現出3種主要的模式。1、以知識爲中心整合模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1個教師都應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情感,使他們入迷的酷愛這門學科,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他們就像嚮往幸福1樣幻想着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裏有所創造。”歷史學科本身擁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蹟等,可透過多種渠道獲得。資訊技術的發展爲教學情境的創設進1步提供了便利條件。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需要出發,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創設以形象爲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1種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透過powerpoint等軟件,透過圖像、圖形、文字、影音等資料,使學生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帶來1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和認知方式。此時的多媒體作爲演示工具的作用出現,對教師的資訊技術能力要求不高,在這個層次中,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習性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變。隨着互聯網或局域網的發展與完善,校園BBS、QQ、UC等聊天工具及個人博客的日益風靡,資訊技術作爲交流的特點日益凸現。聊天工具與個人博客簡單易操作,傳遞資訊容量大,作爲師生交流的工具已逐步爲師生所接受,這對教師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組織與管理能力有1定的要求,透過交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去簡單的建構知識,在師生互動中實現成長。2、以資源自主的合作整合模式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全權控制爲新型教學環境下儘量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迴歸。這就要求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提供學生的學習資源以及各種歷史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歷史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現代資訊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開放式的教學資源與傳統的教學資源相比有了量的和質的區別,爲學生提供了極爲豐富的電子化資源,如數字化的博物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數據庫、電子書、視頻影音資料等。而中學的資訊技術課程已培養了學生1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學生具備了透過網絡方便快捷地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的基本的技術條件。用網絡資訊的豐富性突破課本資源的孤立性、封閉性、單1性,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的獲取資訊、分析資訊的能力,讓學生在對資訊的篩選過程中獲得學習歷史的方法,瞭解事物的最初面貌。但老師在課前要整理好相關資料,供學生訪問。也可由老師提供網址、搜尋引擎、相關人物等,讓學生在資源庫中尋找。如可向學生提供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網址、新思考網的網址、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網址等等,讓學生獲得和老師1樣的最基礎的歷史資料參考網站,學生透過資訊的快速提取,對資訊進行重整、加工、再應用。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開展學習,並可透過網上虛擬社會,與老師、同學開展合作學習,適時的調整自身學習,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從行爲、情感上投入到學習過程當。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對知識實現主動的建構和基本的應用。而在此過程,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卻把主體迴歸的課堂等同於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於是教學中就出現了對學生的思維缺乏科學的安排,忽略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結果導致資訊技術化的學習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甚至連傳統的教學任務也沒有完成。3、探究式的學習整合模式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1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1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式教學讓學習者在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探究式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創設問題,以問題的出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主體意識,以此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1種教學模式。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教師從總體上把握學生研究、分析的準確性,並控制學生學習的進程,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資訊技術條件整合爲學生提供了1個探索的空間。首先由老師提供有關歷史知識的探究主題或者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對主題進行探索,老師在目標的制定、計劃的完善,資源的提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進行指導,對1些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整合。探究教學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保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資訊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爲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其主要任務是創設情境,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時,要遵循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邏輯程序,有意識的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並引導組織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安排上注意學生能力與探究問題的能力相適應,從易到難,逐步加大,在探究過程中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在資源處理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充分的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資訊,組織小組間競爭、辯論,最後整理、完善研究成果,撰寫報告,並把報告在全班展開討論,獲得更大資源的有效共享。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是資訊社會下出現的1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有其發生、發展、成熟的過程。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的逐步整合爲課程改革提供新的動力和工具,但如何實現新的教學理念的貫徹實施仍然需要1個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觀念、傳統課程資源、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發揮雙主體的作用,實現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的優化組合。 參考文獻:[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2]嚴育洪編著.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4,5.[3]馮長運、李明海.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李懷龍主編.教育技術學公共課教程.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6]陳愛苾.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5.[7]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1.[8]馬寧,餘勝泉.資訊技術與課程改革的層次[J].中小學資訊技術教育.2002,(1-2).[9]黃甫全.試論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2,(8).[10]唐樂蓮.多媒體歷史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小學電教,2005,12(42-43).[11]徐萬胥.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3,(2).[12]鄭明達.對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中小學電教,2005,8(21-22).[13]葉小兵.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發展及面臨的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02,2.

1 23下1頁

新課改背景下的資訊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模式的思考

上1頁12 3下1頁

上1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