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建立高校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濾選機制論文

學問君 人氣:3.28W

論文關鍵詞:大學文化校園文化價值觀

建立高校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濾選機制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文化的多樣性,是大學與生俱來的內在品格,也是大學強盛生命力的根本。多樣化的大學文化,決不意味着粗製濫造、沒有規則。大學應自覺地擔負起先進文化引領者的功能,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援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在融會多種文化和形成主流文化的基礎上,以優秀的文化激勵人。

大學裏的校園文化是一種開放文化,但並不等於全盤吸收,它是一種選擇的文化,“它必須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而對社會文化進行必要的過濾和選擇,不斷吸取自己所需的社會文化精華,在此基礎上,內化、提煉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內容,形成富有個性的文化系統,並且不斷調整、充實、豐富和發展,以適應社會文化的時代要求和校園主體的內在需求”。[1]如果缺乏一種健全的文化濾選機制,不能對進入校園的其他文化進行有效地過濾和選擇,就會使社會文化中的消極內容同其他有益成分一道進入校園,對學生的思想行爲產生不良影響。高校要透過建立健全濾選機制,使各種文化透過嚴格的濾選後,有序融入校園之中,使其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髮揮正面導向作用。

一、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發揮大學文化引領功能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大學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援、強大的知識貢獻、有效的社會服務,更要完善引領文化的功能並充分發揮其作用,爲培育和發展創新文化做出特有的貢獻。“大學具有與生俱來、更爲獨有的、影響更爲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大學不僅在發展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方面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弘揚和發展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終承擔着先進文化的積極推動者和引領者的重要角色。“大學文化既可以有改善、發展、塑造人的作用,又可以產生壓抑、扭曲、遏制人的作用。大學自身文化建設出現問題不但不能很好地擔負起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借鑑和傳播先進的外來文化、創造和培育引領時代的新型文化的積極作用,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大學自身的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成效,妨礙其他三大功能的有效發揮,甚至透過大學對社會文化的輻射,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2]

大學的主流文化應該是格調高雅、博採衆長和與時俱進的,應該立足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着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努力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貢獻力量。大學應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科學、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爲載體,進一步繼承、創造、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以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科技服務、決策諮詢爲渠道,發動和組織廣大師生,深入現代化建設第一線,深入城鄉居民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經受鍛鍊,提供服務,努力成爲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大學在教學過程、科研活動、服務社會、生活娛樂等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具有先進性特徵的科學知識、行爲準則、價值取向、道德規範等,都會逐漸地擴展和傳播到社會領域,影響到各種社會活動,一定程度上成爲社會成員所仿效和遵守的規範標準,成爲社會行爲的重要嚮導。大學要引領文化,就必須旗幟鮮明地發展先進文化,堅決抵制和剔除腐朽文化,理性批判和改造落後文化,在引領文化中昇華自己,爲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促成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時期,這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由於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青年學生的人生經驗少、思想可塑性強以及市場經濟變革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往往導致學生價值觀念扭曲和思想混亂。受大衆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思想複雜、心理多變的特徵更爲突出,甚至表現出“反社會”、“反正統教育”等逆反態勢,高校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引導,使大學生在多元文化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高校要堅持以主導文化爲指引,重視和發揮大衆文化的積極作用,堅定不移地以先進文化作爲校園文化的主流與方向,在大學生中開展“理論武裝工程”,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青年學生,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敬業創業精神勉勵學生,用高尚道德情操陶冶青年學生。透過學術論壇、教學網站、週末沙龍、名人講座、公益廣告、校園情景劇、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回顧等教育方式,奏響時代主旋律,營造和諧健康的教育氛圍。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衆文化存在的現實性與合理性,肯定其在繁榮校園文化、促進校園和諧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促進它與主導文化相融合,並對大衆文化的消極作用敢於批評和指正,特別是對其中容易引發思想困惑、道德失範,與主流價值截然對立的價值主張要及時引導和糾正,促進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要堅持知行統一,透過開展系列道德實踐活動,如“愛校周”、“敬老周”、“紀念一二?九”運動、志願者服務等活動,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豐富教育內容,淨化個體心靈,“在多樣性與選擇性的互動中實現價值認同,在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結合中夯實價值基礎,在社會性與個體性的聯結中促進價值實現”,[3]形成一種揚榮懲辱的濃厚氛圍。

三、加強大學生資訊素養教育,培育大學生良好的資訊道德

高等院校在大學生資訊素養培養中,要對社會各種資訊進行有效濾選,對大量涌入學校的各類社會資訊進行及時篩選和處理,保留有利於教學和學生髮展的各種資訊,並利用有益資訊排除不利資訊的干擾,把自發的資訊影響轉化爲有目的的資訊影響,以實現資訊的優控。

一是要明確資訊素養教育內容,制定資訊素養教育目標。資訊素養教育主要包括資訊意識教育、資訊能力教育和資訊道德教育。在大學生中開展資訊教育,實現資訊素養的教育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大學生對資訊的關注程度,形成資訊就是資源、資訊就是效益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獨立、有效、準確地獲取所需資訊並利用資訊資源創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務的能力,培養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能力。

二是要構建資訊素養教育模式,強化大學生的資訊素養意識。開展資訊素養教育,並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養大學生具有適應資訊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開發大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系統化教育,其教育內容主要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開展,包括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應用技術、資訊檢索技術以及資訊意識、資訊觀念、資訊道德、資訊法規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培養學生用一定的資訊倫理與道德準則規範自身行爲的能力。

三是要發揮圖書館的資訊資源優勢,推進大學生的資訊素養教育。高校圖書館是學校文獻資訊中心,它在自動化、網絡化、資訊化建設方面有着長足的發展,具有良好的資訊環境,擁有豐富的文獻資訊資源和資訊技術優勢。圖書館應該利用校園網的便利條件,在圖書館網站上開設資訊素養教育專題網頁,爲大學生提供在線輔導和討論,營造開放式學習的氣氛和環境,使他們在博覽羣書中博採衆長,增強分析比較能力、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並進而提高創新能力。

四是要加快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改革,建立資訊素養評估制度。高校要把文獻檢索課作爲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保證文獻檢索課的學時。要繼續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使教師在教學和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應用資訊技術,實現資訊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有關部門要制定適合本校大學生不同階段的資訊素養能力標準,透過在校園網開設問卷調查、組織學生資訊能力測試、召開專題調研會等方式,定期對大學生的資訊素養進行評估,及時掌握大學生的資訊素養狀況,不斷找出薄弱環節,找出解決的方法,提高大學生的資訊素養,從而引導其自覺塑造網絡健康人格,實現虛擬和現實的統一,培養良好的資訊道德意識和資訊道德品質,自覺維護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空間,建設和諧、有序、文明、進步的校園。

四、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規劃和指導,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和諧性和針對性

校園文化貫穿於師生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並透過他們的行爲表現出來,校園文化活動既是校園人日常行爲的重要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更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儘管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二者之間的隔閡正日趨淡化、消除,但學校畢竟是學校,它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它還有自己的特徵,這種差別也決定了校園文化活動和一般的社會文化活動之間必然存在着差異。校園文化活動如果過多地在校外社會中出現,就會逐步沾染社會文化活動的特點,從而失去自己的本性。而校外的文化活動如果不加選擇地涌入校園,則常常破壞校園內的寧靜和純潔,破壞學校的教學秩序,影響學校的教育進程和效果。因此,大學校園只有多開展一些符合青年大學生心理特點和專業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科技文化節、藝術節、“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英語演講比賽、中英文話劇比賽、古典詩詞朗誦比賽、合唱比賽、專業競賽、志願者服務等活動,纔能有效抵制社會文化活動中一些不健康或不適合青年學生思想特點和活動形式的侵入。在電影欣賞、電視劇播放、舞臺藝術及美術、音樂作品的展演過程中,應該注意選擇一批體現愛國主義的精神信仰與民族情感的優秀作品來感化、陶冶、激勵大學生,如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等部委推薦的百部愛國主義影片展播、“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等,透過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勸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增強校園大衆文化的心理吸引力和影響力。  要實現校園文化活動向縱深發展,從其性質來看,應該實現從指定開展活動到自覺開展活動、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從其內容來看,應當繼續充實、拓展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從其形式來看,應當使它朝着多樣化、多元化、立體化的方向發展,從單一的娛樂活動向娛樂活動、學術科技活動、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互爲補充、相互交叉的方向邁進,形成一個以課堂教學爲主第二課堂爲輔,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日常活動與大型活動相互補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活動結構方式。這些活動承載和體現着校園文化,也傳承和發展着校園文化的內涵,參與這些活動的師生將理想信念和聰明才智注入到這些活動之中,同時也從這些活動中受到鍛鍊、薰陶和教育。只有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突出針對性原則和和諧性原則,根據實際的要求,選擇相應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才能體現校園文化活動的效用,提高校園人人蔘與、組織活動的積極性,達到校園文化活動在育人方面的獨特效果,從而推動更高層次的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開展。

五、加強師德建設,以高尚的師德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人生價值,特別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受教育者能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有着直接的影響。由於受當前社會生活中追求物質利益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有的教師把等價交換原則不適當地運用到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工作中,表現爲“錢多多幹,錢少少幹,沒錢不幹”的單純僱傭思想,那種“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的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在慢慢淡化,影響了教師的良好形象,具體表現爲職業理想世俗化、行爲方式功利化、敬業精神下降、育人意識退化。因此,只有透過對教師開展自我塑造和制度塑造相結合的方法,才能形成優良的師德師風,對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起到引導和示範的作用。

一是大力開展師德宣傳教育工作。認識提高的過程就是師德水平提高的過程,也是廣大教師接受教育的過程。學校要積極宣傳師德方面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學報、校報、宣傳欄上開設“名師”專欄,建立師德教育網站,擴大師德宣傳網絡覆蓋面,加大師德的`宣傳和引導力度,形成良好的崇尚師德環境。要重視和加強新上崗教師的崗前培訓工作,建立新教師培訓制度,履行上崗前的談話制度,對新上崗教師進行師德、校情、規章制度方面內容的培訓教育,選擇德才兼備的中老年教師作青年教師的導師,在思想道德建設、業務能力培養等各方面進行傳、幫、帶,提高青年教師遵守師德規範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是着力抓好師德考評監督工作。進行師德評價的目的在於不斷增強教師自身的師德意識,改進和提高自身工作,而不在於懲罰。學校要建立完善的考評體系,制定師德建設評價體系,明確師德建設目標,健全師德評價體系,形成師德建設的導向機制,透過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評估活動,從政治思想、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教學科研、爲人師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覈,建立起教師職業道德目標體系,以促進廣大教師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師德約束制度。學校必須建立系統完善的約束制度,從責任和義務上對本校教師的職業道德進行約束和規範,重點強化教職工隊伍在思想道德、教學紀律、教學風氣、教書育人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透過舉辦培訓班、經驗交流座談會、觀摩教學、參觀訪問、學習典型等多種形式,使師德教育制度化、有形化、經常化。學校要採取一些激勵政策,將教師職業道德作爲教師履職考覈的重要內容和職務聘任的重要條件,透過掛牌授課、落選待崗的方法,將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學業層次高、熱心教育事業的優秀人員選拔到教學一線崗位工作,使廣大教師始終對工作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師德評價不合格、業務素質低的教師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採取離崗培訓、進修提高等方式加以戒勉,限期整改仍不過關者堅決調離教師崗位,以保持教師隊伍的生機與活力,從而塑造高尚師德,使廣大教師真正成爲“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的楷模,成爲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而不是旁觀者。

六、加強對大學生的美育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和審美理想

大學生感情充沛、思想活躍、富於好奇心,他們常常出入各種大衆文化娛樂場所,接觸多種多樣的大衆文化媒介,參加豐富多彩的大衆文化活動,其思想活躍,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其審美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可塑性十分強。正式組織引導的大衆文化活動既對大學生的審美活動起着導向作用,也對大學生的審美起着一種控制和規範的作用。大學生在大衆文化活動中,審美情趣與審美選擇相互衝突,審美觀點與審美行爲相互脫節,審美理想與審美現實不相吻合,先進與落後、積極與消極同時並存。所以,教育者應當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採取恰當的措施,利用豐富多樣的大衆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迅速轉化爲崇高的審美情操,把大學生的審美追求引導到一個正確的軌道上來。

在美育教育中,首先,要培養大學生廣泛的審美趣味,擴大審美視野,防止大學生從單純的興趣出發,沉溺於簡單的娛樂之中,損害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造成審美趣味的庸俗化。其次,要有計劃地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感受層次,使他們由較低層次的審美感受進入較高層次的審美感受,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靈受到陶冶和薰陶,儘量讓他們接觸不同題材、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作品,既能欣賞通俗歌舞,也能欣賞高雅藝術,從而提高審美修養。再次,要教給大學生感受美和鑑賞美的方法,使其對不同的審美情境,不同的審美對象、審美內容和審美形式有所鑑別,在審美活動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平和、健康的心態,使審美情感獲得健康的發展,從平凡、通俗的審美樣式中去挖掘美的深意,提高審美的能力,培養更高的審美追求。

參考文獻:

[1]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趙沁平.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6,(15、16).

[3]徐柏才.在大學生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N].光明日報,200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