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校園文化新論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1W

論文關鍵詞:

高校校園文化新論的論文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

論文摘要:

校園文化是在特定環境中創造的一種師生密切相關,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高校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和傳播者,是接觸異質文化的觸角和通道。高校必須透過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認真分析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揚棄那些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與行爲方式,透過各種途徑形成富於創新意識的思想觀念。

文化提高人的知識素養,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情感歸屬,延續着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保證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的有力支撐。高校是傳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創造新文化的基地,是接觸異質文化的觸角和通道。①“高校校園文化沉澱了人類幾千年的智慧,對學生道德素質的養成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所大學其實是一種氛圍,一種文化,一個學生進入大學能學到什麼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文化的薰陶,被浸泡成一種人才。”②因此,分析和研究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已成爲我們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

一、充分認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的重要性

高校校園文化能對師生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道德水準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並能對其思想行爲產生激勵、誘導和規範的作用。

1.高校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和薰陶大學師生。校園文化對學校的教風、學風及師生道德品德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陶冶着大學生的心靈和情操,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響。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進的、科學的和生態的校園文化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落後的、愚昧的和腐朽的校園文化將會培育出低劣品德。重視校園文化這一陶冶、薰陶功能,用高雅的、科學的校園文化來陶冶和薰陶學生,對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德具有重要意義。

2.高校校園文化可以教育和引導大學師生。校園文化是校園主體人格的展現,表現爲校園內師生員工對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的追求。高校校園文化體現和諧文化的前進方向,既服務於社會又引領大學前進,即代表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內容,對校園師生員工起着明顯的教育導向作用,這是由我國大學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根本任務決定的。我國高校肩負着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進階專門人才的重任,高等學校能否培養出大批合格人才,將直接關係到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程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取勝。

3.高校校園文化可以規範大學師生的言行。學校作爲一個教育機構,離不開必要的管理組織和規章制度,各個學校的校園文化也總是與相應的組織制度及價值觀念緊密相連,形成明顯的高校制度文化。規章制度對於高校的生存與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園文化對人的規範約束與制度的硬約束不同,它雖然也靠成文制度的硬性約束,但主要是靠不成文的風氣、道德等軟約束。這種軟約束減弱了硬約束對成員心理的衝撞,能夠產生更強大、更深刻、更持久的規範與約束效果,從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效果。

4.高校校園文化可以協調各種人際關係。如何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透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滿足大學生的集羣需要和歸屬需要,可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師生主動參與其中,有助於構築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使他們處於一種安定、愉快的人際環境中,始終保持高效率的資訊接收狀態,而這種良好的資訊接收狀態是校園主體接受和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前提。

5.高校校園文化能將和諧文化輻射到社會。校園文化不只在高校內部起作用,而且會透過各種途徑傳播到社會上。先進的校園文化透過畢業生進入社會或教師流動到其他行業而輻射到社會的各行各業。透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將校園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作爲羣體的榜樣,對羣體的成員起到一種示範作用,從而達到傳播先進、輻射羣體的效果。高校培養出來的大批畢業生進入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領域,他們的工作實踐對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受重視不夠,所處的宏觀位置不適。目前,很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都由學生管理部門完成,着重強調其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的物質功能。有的高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於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學生業餘活動的開展,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侷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並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

2.高校教育者過於現實,使得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爲產生遊離。目前,很多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所放鬆或流於表面。這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很多大學生都覺得思想政治課容易過關,不需要聽,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背。教師強調理解,學生似乎也都無師自通,什麼道理都明白,考試也是各有各的辦法。這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和部分教師心中,似乎變成了“無意義”和“多餘”的內容。這會對學生、國家的未來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3.高校忽視教育的自身特點,盲目或過多地與社會“接軌”。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和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在育人的'過程中,高校如果一味地按照社會的需要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從長遠來說,不利於社會的發展。當前,很多高校忽視了教育的自身特點,把學校看做一個小的社會環境,迎合上司、陽奉陰違等現象也經常出現在校園中。這種“文化”較多地存在於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思想層面上,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但危害巨大。

4.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形式雖多,但缺乏新穎性。校園刊物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刊物的內容偏向、發行數量、質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文化的發展情況。然而,校園刊物數量少、質量不高,學生對刊物的興趣不高,而學生自發組織的社團活動卻非常受歡迎。大部分學生抱着鍛鍊交際能力、豐富文化生活的目的參與,其學術性、社會性、娛樂性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社會影響力是社團活動的問題所在。

5.高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不健全,在大學生中實施困難。高校在制度上的建設都能夠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新生開學教育、校規、學生手冊等一系列制度對於約束和規範學生行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對於新生,這些制度有利於他們儘快熟悉並融入大學生活,使其產生歸屬感。但事實上,校規對學生的規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體現,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的方法與途徑

如果不從根本上加強和創新高校校園文化,將直接影響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文化發展的方向。筆者認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有如下方法和途徑:

1.着力提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環境是具有巨大作用的不可取代的“隱性教材”,憑藉這本教材,大學生的和諧意識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因此,高校要結合自身的地理區位、發展實際和辦學特色,着力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建設中,要體現自身特徵,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風格,使校園物質文化散發出濃濃的生態文化氣息,體現當代大學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強烈的文化滲透力。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有利於學生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激發靈感、啓迪智慧,也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約束不良風氣和行爲,滋生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學生在愛美、審美、創造美的過程中達到精神世界的昇華。

2.搭建豐富的高校宿舍文化平臺。宿舍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大學生生活、休息、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思想交流、資訊溝通和文化娛樂的綜合性場所。宿舍文化是在宿舍環境中,由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實踐中共同創造的,以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課餘活動爲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爲主要特徵的羣體文化。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在這裏能得到最直接的體現。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組成的集體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高校宿舍文化。積極的高校宿舍文化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對高校提高辦學質量和主動適應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義。

3.努力開拓校園廣場文化陣地。高校校園廣場文化就是在室外、露天場所舉辦的最廣泛、最普遍的羣衆性文化活動。高校作爲知識的聚集地,是先進的思想觀念、科學技術、價值體系的發祥地。高校廣場文化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文明、高尚、和諧的追求,這無疑是對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現象的抵制和否定。高校廣場文化適應了時代的發展,以其昂揚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調,體現了高校廣場文化的品位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廣大師生從繁忙的教學活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廣場大舞臺,親自參加文化實踐,陶冶情操,愉悅心情,鍛鍊身體,擴大交往,能夠充分展示新時期高校師生的精神風貌。雅俗共賞的廣場文化,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賞者,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都被大大縮短,表演與欣賞融爲一體,高校師生往往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中獲得平常所得不到的情感交流和價值認同。

4.全方位弘揚大學生社團文化。“高校社團文化,是指大學生社團在長期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文化心理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心理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是大學生社團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團活動、社團形象、價值觀、社團精神、社團品牌和文化產品等主要方面。”③高校學生社團文化作爲產生在高校這一特定區域內的亞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要代表,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及高校學生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學生社團文化作爲大學生需要與實踐的產物,隨着大學生需要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作爲高校校園文化晴雨表的校園社團,也開始轉變活動方式,承載了高校校園文化。社團文化進社區,能組織和帶動社團成員走出象牙塔,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完善自身。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中融入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在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爲青年所接受。

5.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節日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承載着人們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歷代文人墨客反覆歌詠。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養着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推動着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第29條規定:發揮重要節慶和習俗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活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薰陶,接受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價值觀念,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可以藉助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緩解學生緊張壓抑的精神,使其獲得心靈的慰藉和寄託,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註釋:

①許嘉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漫議[j].求是,2004(18):29.

②張愛琴.再論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8.

③何海兵.論高校社團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