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4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論文

[摘要]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是教學中的枯燥、乏味課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被調動起來,教師在教學時也感到疲勞,教學效果不佳。筆者根據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計算方法教學進行了研究分析,並列實例進行論證,以資對讀者能有所借鑑。

[關鍵詞]計算、教學方法、創造性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且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基於上述種種認識,我們的計算教學不能是單純的紙和筆的運算,計算教學應根植於生活,成爲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手段去進行計算教學?

一、讓例題成爲情境,提出問題

教材編寫的計算題都是經過處理的常規習題,不少題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日常生活情境,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產生厭倦心理。在教學中,我將計算教學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爲學生精心創造情境,賦予計算教學新的內涵。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位數時,將例題融於日常的購物活動中,透過談話方式呈現新的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喜歡喝娃哈哈AD鈣奶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喜歡”,“那你們知道一紮AD鈣奶有幾瓶嗎”,“5瓶”,“明明兄弟到商聯超市準備購買12扎AD鈣奶(出示實物圖),你能幫助他們算算共準備購買多少瓶AD鈣奶。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快的用出算式12x5=?我說12x5怎麼計算呢?老師現在沒有現成的.辦法,你們能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們親身經歷了將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購物問題抽象成了數學問題,面對如此熟悉的問題情境,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是強烈而迫切的,從而激發了學生計算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讓學生充分體驗了學習計算的價值所在,激發起學生學好計算的熱情。

二、讓學生參與計算原理和方法的探索過程

傳統計算教學習慣於透過例題的講解得出計算法則,再讓學生依據法則進行反覆地操作,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熟練程度,這不僅對學生適應社會沒有太大的幫助,而且影響了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在教學“兩位數乘位數”時,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爲唯一的目標,而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發展性領域目標。

1、主動猜測,多種算法

數學猜想,是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數學知識,對未知量及其關係所做出的一種判斷數學,猜想是探索性思維,它能幫助人們比較迅速地發現事物的規律及給人們提供研究的線索和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教學時圍繞12x5=?重點展開探索,讓學生想辦法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嘗試解決問題,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

2、驗證猜想,探究算法

任何猜想都要經過證明,才能確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義,驗證猜想的過程,也就是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在教學兩位數乘位數時,重點探究後,我並不急於得出計算法則,而是讓學生自己編兩位數乘位數的計算題,用剛纔自己發現的方法再嘗試計算,然後小組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講述給其他的三個同學聽,並比較哪種方法好,說明理由,在相互交流中讓學生感受計算方法的靈活,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基本掌握算法,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再比較歸納,得出方法。

3、分組討論,證實結果

在上面的這個基礎上,我組織學生討論,計算兩位數乘位數時,用哪種方法最合適呢?學生已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感悟到,用連加計算太繁瑣,把兩位數拆成兩個位數的方法有時可用,有時不可用,所以計算兩位數乘位數時,把兩位數分成整數和位數,分別去乘,再相加最合適。透過這樣的歸納總結過程,學生獲得的將不僅僅是計算方法,同時感悟到什麼時候可用,什麼時候小可用,什麼時候是通用的,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計算的靈活和合理性,而且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應用知識,鞏固內化

透過猜想、驗證、歸納,新知初步建模後,還需要對新知進行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和原有結構中的相關知識相互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以利於更好的遷移和運用,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兩位數乘位數”新課結束後,首先我進行了必要的課堂練習和定數量的書面作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次,根據學生實際,進行適當的綜合引深,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同時,使新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

實踐證明,計算教學採用這樣的流程,既體現了現代教育具有的主動性、民主性、合作性、開放性等時代特徵,又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楊慶餘,《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馬雲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