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德育教育

學問君 人氣:2.24W

論文關鍵詞:優秀傳統 德育 功能

淺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德育教育

論文摘要:充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中國優秀是當代大學德育的重要精神資源,在大學德育工作中有強大的教化功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使大學生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理論思維的訓練,能開啓他們的智慧和原創精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能引導大學生傳承民族的優秀人格,追求有價值的人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固有的精神能滋養大學生的心靈,推動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質。因此,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就能極大地拓展學校德育發展的空間。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既有相關的專著,又有大量的論文。其研究不僅涉及到、倫、、、各個領域,而且與現代化等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逐漸把研究引向深層次和多方面。如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契合的研究,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評估研究等,都正視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潛在的規範功能,較多地展示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的積極意義。但總的來說,理論探討多,實踐路徑少。本文試圖從當代中國大學德育實踐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透過挖掘其優秀的教化資源和所蘊涵的多維的德育意義,尋找現實價值開發的路徑,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透過轉換而成爲現代化過程的道德資源,從而將傳統文化的功用價值落到實處,以求在大學德育實踐層面上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德育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形成的以儒學爲核心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規範、理想人格、情緒等精神成果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的內涵是:首先,吸收傳統文化精華,可以豐富和創新21世紀的現代德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道德生活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可資利用的德育思想資源,個體道德的發展應該建立在深厚的德育文化資源之上。正因爲如此,借鑑一切可資利用的德育資源,在切合於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的背景之上加以創造性改造和發揮,逐步培育出合宜的中國德育資源,這就是中國傳統德育功能的現代價值之所在。其次,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理論體系在中國社會有互補性。再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收傳統文化精華,體現出中國德育文化的“民族化”特點。具體說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鑄就了中國人民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髮展壯大的精神動力,是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資源,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因此,加強道德建設,必須立足國情,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大學德育的重要精神資源
  隨着的起飛,我們告別了物質匱乏的時代,但卻面臨道德資源的嚴重不足。要避免或限制現代化帶來的消極效應,價值觀的調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爲現代化過程提供合理的價值範導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無疑蘊含着多方面的資源,這是維繫我們民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根基。我們現在提倡的熱愛祖國、集體主義、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嚴謹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先人後己、勤學不倦等等,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淵源。開發利用好這一資源,對於彰顯我們道德建設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義。
  (三)當代大學德育必須立足於本土文化
  學校德育工作是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奠基工程,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學校德育面臨着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會生活中如何分清是非、善惡、美醜界限?如何壓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滋長等等。要解決我們面臨的道德問題,還是要“近取諸身”,不能企盼外來宗教或依靠空洞的說教,歷史已經證明,這些做法根本不能解決中國的痼疾。因此,我們不應忘卻傳承文明,只有復興中國文化,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纔是唯一出路。我們不僅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國建成世界經濟強國,還要把中國建設成文明之邦,必須發揮傳統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重視對它的現實價值的開發,促其儘快實現現代轉換。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並且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取捨、充實、更新,形成了充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中國優秀優統文化能使大學生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理論思維的訓練,能開啓他們的智慧和原創精神
  創立的學說,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儒學說到底是關於學做人,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的學問。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自從有了人類就產生了,在這個問題上,儒學突出了仁愛、和諧、秩序的“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中國哲人強調內心的平和與修養,因此在對待外部自然的態度上不是強調征服,而是追求與天地萬物協調共存。今天,當人類社會面對生存、能源、等等難題困擾的時候,“天人合一”的科學思想是多麼富有遠見,富有歷史的穿透力!這種思想在任何時候、任何空間都對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具有長久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倡變革與創新的當推《周易》,即《易經》。《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起源,它以最簡單的原理說明宇宙的來源,萬物的始生及人類社會的進化法則,博大精深地囊括了上古社會的哲理、倫理、、經濟、、軍事、、天文、、預測、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儘管其中有不少不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但瑕不掩瑜,其精華部分在過去、現在以至於將來都會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已是《易經》的真義和精神。《易經》之易,首先是變化的意思,因爲宇宙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髮生變化的。《易經》重視且提倡人們應不斷髮展創新,不要思維守舊,應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其次,《易經》也主張不易,即持之以恆,堅韌不拔,如其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裏“健”就是經久不衰,剛健強勝、永恆不變的意思。再次,“易”則是容易,不畏艱難則是“易”,倡導的是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另外,《易象》上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這是說從小應該不斷擴大知識面,多實踐前賢的言論及行爲,使自己的道德學問大有蓄積。這一切,都能從哲學的、歷史的、審美的層面開啓當代青年學生的智慧和原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