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學問君 人氣:1.32W
論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摘要:由於歷史原因,今天的藝術教育與傳統的“聖賢”教育之間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回視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藝術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如果藝術教育僅僅停留在教授唱歌、畫畫的層面上,是難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須回過頭來從已被揚棄的,被誤認爲封建的、過時的傳統文化中吸取更多的營養來填補今天藝術教育的空洞。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這是藝術教育發展、成長的源泉,離開它,藝術教育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各種不同的藝術教育模式,不管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無論是學習、繼承還是發展,我們本身應具有一個較高的視點去評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否則舶來的東西就難辨良莠,或導致另一個結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於歷史原因,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出現了偏頗,即重技藝而輕人文。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與傳統的人文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斷層,這足以導致人的精神領域極其淺薄與蒼白,加之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介入,我們正在加速度地蛻變爲“香蕉人”,而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增加了“功利”與“競爭”的傾向。過分重功利就會輕仁義,人與人的過度競爭會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國與國的過度競爭最終的結果將是共同毀滅。
  
  一、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比較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進步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犯罪率上升、環境污染等。核能的開發本來是可以造福於人類的,但我們今天卻隨時都要遭受核戰爭的威脅。因此,人們形容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盲目地發展科技無異於盲人騎瞎馬。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競爭教育。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競爭意識,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教人禮讓、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中國古人並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發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發展人文教育,認爲這樣,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當前是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無意開歷史的倒車,只是儘可能地讓科技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狀態。科技好似一匹野馬,需要一名睿智的騎手去駕馭。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並非基於一種民族情結去讚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並非基於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集稱爲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範、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 藝術教育包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之內
  
  馬一浮先生在《論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文中曾提到:“六藝不唯統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舉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學可統於《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於《春秋》……文學、藝術統於《詩》《樂》。”藝術教育依託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使其理論更加完備、深廣,還可使其教育理念達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攝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夠更多地關注人本身、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的前途命運。
  
  三、藝術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現
  
  藝術教育不應被認爲僅僅是畫畫、唱歌、彈琴等技藝的'傳授,藝術教育是要把人類最高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造福於人類。
  中國歷史中的繪畫、雕塑、戲劇等大多展示、宣揚的主題思想是“忠、孝、仁、義”,在娛樂之餘不失其“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教育功用。無論是過去的君主時代還是現在的民主時代,藝術教育也要承擔起一種責任與義務來改善我們的身、心、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典集又可稱爲內典,內典即是內學之典集,其中所盛載的智慧與德能來自心靈的最深處,是人心本來具有而非從外學來的一種親證的現量境界,不是一種想象、推理構建的理論。透過這些典集可以開啓我們內心深處處於休眠狀態的智慧,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啓發式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被馬一浮先生稱之爲“六藝之學”。馬一浮先生在《論六藝統攝於一心》的文章中寫道:“舉網者必提其綱,振衣者必挈其領。”先要識得綱領,然後可及其條目。六藝之教可以統攝一切學術,這是一個總綱領,真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一遺。學者須知六藝本是吾人性分內所具的事,不是聖人旋安排出來。吾人性量本來廣大,性德本來具足,幫六藝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無道也。”藝術也本是人心中分內的事。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表裏的關係。藝術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藝術教育中的“教”,左邊是“孝”,意思是說老與子、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右邊是“文”,其意爲文以載“道”。教育是師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師道與孝道。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規律。在人與人之間表現爲五倫十義,即“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的關係應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長惠幼序、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關係爲原則。思想、行爲不違背自然規律,並把這種品德保持、發揚、增長就是“育”,久而久之會有所得,德者,得也。人與人的關係依止於“仁”,仁者愛人,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他人,這種愛是“仁愛、博愛”,而非貪愛,這種博大而崇高的品質正是出自這樣的文化背景的薰陶,這種品質可物化、外現於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TAGS:教育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