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南嶽旅遊文字翻譯中的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

學問君 人氣:2.26W

一、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概述

南嶽旅遊文字翻譯中的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

王東風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一文中對文化缺省進行了如下描述:“作者對於一些他認爲與讀者共有的且無需贅言的文化資訊,往往會在文中略去”。“文化缺省”現象在各類文字中普遍存在,因爲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們,他們往往享有共同的文化知識。因此,省去一些作者與讀者都心領神會的東西,會使語言更加簡練、精美。

但是翻譯活動是一種跨文化的實踐行爲,譯者作爲源語作者與目標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樑,此時應採取翻譯補償措施來補充文化空缺。夏廷德指出翻譯補償“是以目的語手段爲主,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約或規範的其他語言手段,根據文字類型和翻譯目的,對翻譯過程中潛在的、或發生的損失進行的修復或彌補”。

二、南嶽旅遊文字英譯的文化缺省現象

針對文化缺省而實施的翻譯補償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譯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兩種語言的運用,還要在翻譯中考慮源語文字中的文化空缺,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以消除譯文讀者在閱讀上的.“意義真空”。譯者如若處理不當,就會造成欠額翻譯、超額翻譯或者誤譯。

(1)欠額翻譯

欠額翻譯指的是譯者在translation, then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ultural翻譯中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來對文化缺省做出補償,以致譯文讀者很難完整解讀文字的意思。如:

例1:自隋代(581-618)從祝融峯遷建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歷朝各代多次大火和重修擴建, 現存建築是清光緒八年(1882)重修基礎上按宋代規模恢復重建的。

譯文: It had been moved here from Zhurong Peak since the Sui Dynasty (581-618), it had already gone through many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Tang, the Song, the Yua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y.

例1中所提及的唐、宋、 元、 明、清五個朝代對於中國遊客來說是很清楚、清晰的,但是譯者將這五個朝代直接音譯爲Tang、 Song、 Yuan、 Ming、 Qing,這種表達會使譯文讀者產生疑惑。中國曆經數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其不同的時間界限。因此,建議補充各朝代的起止時間,如Tang(618-709)。

(2)超額翻譯

超額翻譯指的是譯者在在譯文字中對原文字文化缺省作出了超額的解釋,要比原文字更具體,包含更多的意義,破壞了原文的簡潔之美。甚至有時,超額翻譯會引起譯文讀者的誤讀。如:

例2:南臺寺不僅是六朝的古剎,歷史悠久…

譯文:Nantai Temple is not only an ancient temple with very long history…

例2中的譯文“an ancient temple”的中文意思就是“古剎”, 且“ancient”一詞本身就具有“歷史悠久”的含義,因此譯文中再將源語文字中的“歷史悠久”翻譯爲“with very long history”就多餘了。

(Newmark, 2001:39).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are misled by the additional meanings that do not

(3)誤譯

誤譯是由於譯者未能徹底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al default. Although the理解或者錯誤理解源語文字的文化缺省所導致的。translator has studied the source text carefully and detailedly, he still makes mistakes because he doesn’t譯者即使對源語文字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但是如若沒realize that he is trapped by cultural false friends.意識到源語作者的意圖,就會扭曲其想要表達的文化資訊和內容。如:

例3:水簾洞是唐代道教活動的地方。他們把它當做洞天福地。

譯文:Water Curtain Cave is the place for the movement of Taoism in Tang Dynasty. They called it cave sky and blessing place.

在例3的譯文中 “洞天福地”被直譯爲“cave sky and blessing place”,顯然是歪曲了源語作者所表達的意圖。事實上,“洞天福地” 是指道士在達到終極解脫目標前的修煉場所,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把“洞天福地”翻譯爲“a wonderland where Taoist lives”就更加貼切了。

三、南嶽旅遊文字英譯的補償策略

王大來指出補償策略要“根據原文的具體情況和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靈活選擇正確的文化補償方法。”。根據王大來所提出的補償原則,針對南嶽旅遊文字英譯的文化缺省,提出以下補償策略:增補,釋義,刪減和改寫。

(1)增補法

增補法是指在不改變源語文字的基本資訊基礎上,在譯文中增添必須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使譯文讀者更充分地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各朝各代、經典故事、宗教信仰等專有名詞。增補法常在專有名詞之後用括號進行詳細補充。如:

例4:它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 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

譯文:It gets its name because of the God of Fire, Zhu Rong. Tradition has it that he is an official of Xuan Yuan Huangdi(the ancestor of Chinese nation)in the ancient times.

例4譯文中對“軒轅黃帝”的翻譯採用了音譯法,將其譯爲“Xuan Yuan Huangdi”。對於海外遊客來說他們並不知曉軒轅黃帝,而軒轅黃帝這一人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譯文讀者對整句話的理解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補充說明“the ancestor of Chinese nation”。

(2)刪減法

刪減法就是指刪去原文中對譯文理解沒有幫助的冗長資訊,省略不譯,但是譯者在使用此方法的前提是要確保原文重要資訊能準確傳達。如:

例5:“南嶽四絕”之藏經殿之秀。位於南嶽樣光峯下,始建於南北朝陳廢帝光大二年公元年,原名“小般若禪林’,後因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經殿。現殿是年重建的,是一座琉璃瓦紅牆單檐翅角的古建築,廟宇別緻嚴謹,樸素淡雅,就象被嵌鑲在含翠欲滴的叢林中一顆秀麗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