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旅遊宣傳資料中文化圖式的翻譯

學問君 人氣:1.02W

?[摘 要] 在翻譯中國旅遊宣傳資料時,材料中的文化圖式經常給譯者帶來很大的困擾。本文從圖式理論的角度,試圖分析翻譯文化圖式時常見的問題,並討論相應情況下的應對策略。

中國旅遊宣傳資料中文化圖式的翻譯

?[關鍵詞] 中國旅遊宣傳資料;圖式理論;文化圖式

? Abstract:Cultural Schemata often poses great difficul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ema Theory,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translators often encounter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schema and to discuss the strategies commonly used in coping with such situations.

? Key words:Chinese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 schema theory; cultural schema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旅遊業迅猛發展。中國這一神祕的東方古國,以其如畫的山水風景,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爲了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漢語旅遊資料被翻譯爲英文。 但是,許多旅遊景點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它們所負載的許多歷史文化對於外國遊客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這就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本文將用圖式理論分析翻譯漢語旅遊資料中的文化圖式時的常見問題,探討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
  
??一、圖式理論與翻譯
  
??圖式理論最早是由著名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於1781年提出。康德將圖式描述爲“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內在結構”[1]252。1932年,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lett)首次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中使用了圖式這一術語,指出圖式是“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積極組織”[2]201。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如Minsky(1975), Rumelhart(1980), Carrel 和 Eisterhold(1988), Eysenck 和Keane(1990)等,運用圖式理論分析和解釋外語學習和閱讀過程中的心理過程,形成了現代的圖式理論[3]64。
??現代圖式理論認爲圖式是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徵和貯存方式,由被稱爲“變量(variable)”或“槽道(slot)”的不同部分組成。它認爲語篇本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而僅僅是給聽者、讀者提供如何建構意圖的方向。當讀者碰到某個刺激時,相關圖式的“槽道”被填充,圖式被“例示”(instantiated),讀者纔對圖像形成相應的理解[4]31-32。
??圖式分爲語言圖式、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本文將討論的內容圖式指的是“文章中內容部分的背景知識”[5]79,對於文章的理解十分重要。它包含了某一話題內通常會發生的事情的概念性知識和資訊。例如:當中國讀者讀到“中國新年”時,會很自然地想到家庭團聚、團年飯、年畫、對聯、鞭炮、利市等等。內容圖式可以幫助讀者透過預測,資訊選擇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內容圖式與文化緊密聯繫,因此,又常被稱爲“文化圖式”。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的任務就是將原文中的資訊以譯文形式表達出來,使譯文能在讀者頭腦中激活相應的圖式,幫助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類似的理解。有學者就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將翻譯理解爲‘圖式翻譯’”[6]50。
??文化圖式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最爲棘手的問題,需要小心處理。而旅遊材料可以說是文化資訊極爲集中的地方,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加處理地翻譯,其中的一些文化資訊就有可能因爲無法激活譯文讀者的相應圖式,給理解帶來困難甚至是失敗。
  
??二、旅遊翻譯中的文化圖式空白和差異
  
??(一)文化圖式空白(cultural schema default)
??由於地理、歷史和文化上的原因,一些對於某一文明十分熟悉的概念可能在另一文明完全不存在且沒有相應的表達。譯文讀者“沒有一個恰當的圖式,也沒有辦法馬上建立一個圖式”[4]41,造成圖式空白。
??比如,在欣賞中國的文化古蹟時,外國遊客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大量的歷史人名。這些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十分熟悉的,但對於遊客來說去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以下這句話選自浙江蘭溪濟公紀念館對濟公的介紹:
??例1:濟公劫富濟貧,深受窮苦人民愛戴[7]。
??濟公在中國是家喻戶曉,他的形象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也已紮根。 當中國讀者看到“濟公”這一個詞時,他們頭腦中的濟公圖式就會被激活——隨意的衣着,有些瘋癲的言語,與衆不同的行爲,對爲富不仁者的憎惡,對窮人的關心等等。 但是,西方的讀者根本不知道“濟公”爲何許人。 如果這個句子直接譯爲“Jigong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and was deeply loved and esteemed by the impoverished”,由於譯文讀者文化圖式的空白,西方讀者只會得到句子的表面意思,無法像中國讀者那樣產生親切的感覺。
??另外,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朝代的更替是一個普遍現象。 中國各個不同朝代也是西方遊客出現圖式空白的常見原因。 比如:
??例2:(桃花源)始建於晉,初興於唐,鼎盛於宋,大毀於元,時興時衰於明清,蕭條於民國,漸復於解放後,大規模修復開發於1990[8]。
??譯文: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g Dynasty and got more prosperou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gradually flourished around the Song Dynasty. However, it suffered damages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Sometimes it rose and sometimes declin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t became desolate during the period of Min Guo and only resorted with state funds after liberation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in a big way in 1990.
??拋開譯文中的語法錯誤和單詞的誤用不說,這一譯文也沒能傳達出桃花源歷經朝代變更、興衰起伏的歷史。 對於對中國歷史知之甚微的外國遊客來說,由於沒有相應的圖式可用,這些朝代名稱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
??(二)文化圖式差異(cultural schema disparity)
??Howard 指出圖式差異是指“讀者使用了與作者意圖不同的圖式來理解文章”[4]42。這是譯者在翻譯中國旅遊宣傳資料中文化圖式時經常碰到的另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的圖式互不相同,甚至相互衝突。 讀者在理解時均會以自身的相應圖式爲基礎,但是,由於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同樣的形象可能會在中西方讀者頭腦中激活完全不同的圖式。
??例3:同時,把挖湖的泥土,按照造園佈局的需求堆築在山上, 使山體形象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大蝙蝠……
??譯文:In the meantime, the earth dug from the bottom of the lake was piled up on the hill according to a fastidious landscaping plan, turning the hill into what looks like a giant bat fluffing its wings…[9]4
??在這一譯文中,譯者似乎忠實地傳遞了原文的資訊。但是譯文在讀者頭腦中激活的圖式值得商榷。在西方國家中,“bat”是一種醜陋的動物,通常是與吸血鬼一類的邪惡的形象聯繫在一起。這一譯文不僅無法在西方讀者中激活熟悉的文化圖式,反而有可能在譯文讀者心中產生負面的影響。 又如:
??例4:涵虛堂:清漪園時,是一座仿武漢黃鶴樓建造的三層樓閣,名望蟾閣[9]68。
??這裏的“蟾”是中國傳統神話中居住於月宮中的動物,常被古人用於暗示月亮。中文的“蟾”和英語中的“toad”指的均是同一種動物,但是譯文讀者的文化圖式中卻完全沒有中國讀者的這些變量。
??在翻譯這樣的旅遊材料時,譯者必須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文化圖式,打破中國文字表面結構的界限,表達出文字的真正內涵。
  
??三、應對文化圖式空白和差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