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課堂教學創新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84W

課堂教學創新的根本目的在於探討更好的教學方法,構建更高效的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以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發展。因而,教師在提倡創新、鼓勵創新的同時,應牢固樹立和堅持學生本位、學科本位、教材本位和雙基本位的教學思想,離開了這些根本,無論怎麼創新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淺議課堂教學創新的論文

一、創新的前提———學生本位

創新不能脫離“本”。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本。學生本位是教學的基本原則,所有的教學設計始終都要圍繞學生展開。課堂設計是爲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培養能力、濡養心智而設計,不是爲完成創新而設計。創新是手段,必須爲教學服務,爲學生服務,不能脫離學生實際空談創新。

無論一堂什麼課,首先應該讓聽課人明白這堂課究竟要講什麼,所設計的環節和教學內容究竟要讓學生學到什麼。教學設計就是要解決“教什麼、怎麼教、以及如何促進學生有效發展的問題;轉化到學生層面,要解決的則是“學什麼、怎麼學、以及如何實現自身發展”的問題。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真正把人的發展放在關注中心的教學設計,會爲師生教學過程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時空餘地;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爲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教學中多向、多種類型資訊交流的產生和及時反饋提出要求。”即使不從理論的層面研究要求,教師也應適當換位思考。在課堂結構上,教師要注意教學環節的簡潔、流暢,既要借鑑“先學後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的教學範式的優點,又要根據學情適時調整,在激活課堂氣氛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益。

二、創新的基礎———雙基本位、教材本位和學科本位

高效而完美的課堂,必須重視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學習資源;重視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所有課堂教學的根本和基礎,創新課也不例外。

許多創新課會出現這種情況,爲追求課堂的容量和熱鬧,對教材上呈現的學生必須掌握的“雙基”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然後就做寬泛的發揮與拓展。或者,用大量的視頻圖片展示很多有趣好看的故事片段或圖景,將課內課外知識串接起來,洋洋灑灑一節課,學生聽得很帶勁,整堂課變幻多端,很是熱鬧。但一節課結束後若靜心思考,這節課究竟學了什麼,學到什麼,學生又兩手空空。

教師在關注教材和雙基的同時,還要關注課堂教學創新的學科本位問題。有的教師爲了達到“創新”的目的,無視本學科的特點和要求,把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生搬硬套到本學科,表面上新奇熱鬧,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科知識和學科能力反而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教師應對要教授的內容爛熟於心,瞭如指掌。尤其作爲文科教師,應該掌握大量的相關資料,應該先把要講授的內容讀上十遍八遍甚至更多,讀透其中的真諦,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從容教學,纔能有真正的創新。

三、創新的根本———內容決定形式

教師在設計創新課的時候,要時刻牢記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形式不能大於內容。在確定了恰當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設計一下形式。

在講授《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可以將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爲“感知一篇———精讀一段———背誦一節”這樣三個大步驟,或以“速讀課文,擴寫一個句子———品讀課文,賞析一個句子———細讀課文,創造一個句子”統領全篇教學。其實,上面兩節課的設計正是教師一直在做而且必須要做,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的事情,即“整體感知———閱讀鑑賞———探究深化”。這樣的設計,每個環節目標更明確集中,步驟更清晰直接,方法更科學有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很大,效果更容易達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爲主的原則,敢於、善於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較好地起到引導、點撥、補漏、糾偏、評價的作用。

課堂討論是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活動的最好的外在表現形式,透過討論,學生能快速交流,互相啓發,解決問題,活躍課堂氣氛。但課堂討論不能取代獨立思考而成爲課堂活動的主要內容,不能成爲解決課堂疑難的主要途徑。教學不能忽略對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不能讓一部分學生養成不願動腦只在討論中聽取別人觀點的習慣。合作,應注意形式與效果的統一,應該是有效的、自發的,合作學習不能代替獨立思考和獨立閱讀,不能代替自主研究、解決問題。更多時候,應先讓學生靜靜地思考,當一個人的能力解決不了某個問題,或大家都思考得有幾分成熟的時候再來討論。這樣的討論纔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和豐富,情感與情感的碰撞與激發,可能生成閃光的令人眼前一亮的超出預設的場景,而這也是教學創新的極致。

“滿堂灌”和“滿堂問”並非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式,也不是創新的着力點所在。許多教師無形中運用“滿堂問”營造課堂熱鬧的氣氛。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長期下去的結果就是思維的狹窄和不動腦的惰性的形成。課堂問題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要有張力。問什麼,爲什麼問,想達到什麼目的,讓學生掌握什麼,學生可否回答得出來,怎樣設定幾個關鍵有效的問題引領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飛翔,而且體會到放飛思想的樂趣。

四、創新的關鍵———學生的學習具有不可替代性

大多數教師教案的設計,尤其參加講課比賽時,往往多從“教”的層面考慮,注重是否教得流暢,教得漂亮,教得藝術。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本身充滿着變數,教學過程中的種種“想不到”是無法設計的。而這些想不到又常常是課堂教學中的閃光之處,亮點所在。所以,有時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精彩往往被教師忽視或一筆帶過,教師很少能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斟酌他們的見解,分析他們的'想法。因爲這樣往往耽誤教師事先設定的課堂進程,影響了教學進度和流程。因而,課堂上教師往往牽着學生的思路甚至控制着學生的思維進程,看似順利地完了成教學任務。

其實,課堂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的學習具有不可替代性。課堂應是教師引領學生去認知、理解、分析、歸納、收穫、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用最直接的手段、最短的時間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習慣借學生之口套出自己的結論。很多時候,教師包辦的太多,不敢、不願、不習慣、不捨得“放”。問了一個問題,教師總希望學生會立即準確地回答出來,當學生不能按教師的預期回答,教師便急不可耐地將答案給出,有時甚至不等他們回答便已完成了自問自答。在這樣的自問自答中,學生最多需要回答幾個“是”與“不是”或“對”與“不對”,順順利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既培養不了思維品質也鍛鍊不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無質疑的空間和時間,學到的知識也只是被動接受、容易遺忘、很難內化爲能力的知識。要讓風箏飛得高些,飛出一種曠遠的姿態和意境,飛出開闊的心靈和膽略,飛出更強的信心和勇氣。教師應該努力促成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即學生在思考、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所閃耀、迸發出來的創新火花。課堂需要熱鬧,也需要安靜;需要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也需要學生的思索探究和出錯,還需要學生的質疑發難。

一堂課,沒有學生思想的生成,很難稱其爲好課。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去探索實踐,不斷追求並不斷修正。需要教師真正熱愛教學,真正在教學上下功夫。強化自身素質是創新的基石,要讓課堂成爲學生喜歡的課堂,成爲健康快樂的課堂,成爲有利於學生成才的課堂,教師必須強化自身素質,提高專業水平,有意識地探尋教學藝術,切磋教學方法,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以學生爲本,以學生學習的需求爲本,以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爲目標,在此基礎上創新,纔會真正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