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索小學數學課堂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嘗試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9W

在教育局的大力推行、學校的大力支援下,我們在課堂教學方面不斷嘗試,努力轉變自己落後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使自己的教學成績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我將參考借鑑科學高效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洋思課堂教學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探索小學數學課堂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嘗試論文

一、轉變落後的教育教學理念

1、轉變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近,透過聽報告,體驗洋思中學的做法,再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我認爲和他們相比,我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科學的方面。我的課堂把學生管得太死,老師包辦代替的太多,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習效果不佳。爲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將從思想上轉變,行動上踐行,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學習效果。

2、轉變師生課堂中的角色,同時更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教師不再充當課堂的主角,把課堂還給學生,並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我把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能夠講解的習題,讓學習好悟性高的同學當小老師去講解,讓學生們看到他們透過努力自學,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能力和老師一樣好,讓學生對新概念下的課堂有了更形象、更具體的認識。

二、課堂的基本結構

1、課堂模式由“靜”變“動”。在課堂上,學生不是很規矩地坐在那,他們在教師面前坦然而自信地隨意走動着交談學習內容,間或有打鬧的,一會學生紛紛拿着筆在練習本上,爭先恐後地寫起剛學過的知識。讓學生充分展示,“臺上”的學生或講解、或辯論,“臺下”的學生或站、或蹲、或坐,甚至課桌上擠作一團。教師基本不寫板書,而是由學生代勞,教師只在關鍵處點撥、引導、講評、追問。

2、由一講到底向20+25分鐘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最後逐步實現10+35分鐘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本質上看:一是把時空還給學生,先採取“20+25”模式,即老師只能講20分鐘,其餘時間留給學生;最後逐步實現10+35分鐘的課堂教學模式,即老師只講授10分鐘,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練習。二是分組合作,以小組方式組織教學。

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觀念轉變還不夠徹底。教師還不敢放開手腳大膽施教,患得患失。

2、課堂結構還不成熟。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對講解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太少。

3、不知從何入手。對於部分教學內容不知道如何安排教學。

四、今後在教學中改進完善的措施

1、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高年級學生沒有低年級學生那種強烈的表現欲,而且我所代的四班是個普通班,大面積的學生對學習數學自信不足,對此,就應該以洋思中學“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理念爲指導思想。教學改革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這就是我要奮鬥的方向。但把課堂還給學生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先給學生樹立榜樣,對那些積極主動走上講臺的同學,不論效果怎樣,都要給予及時積極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

2、深挖學生亮點。俗話說:“好娃娃是誇出來的。”那我們就要利用各種積極正面的評價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將表現積極的學生名單張貼出來,給學生精神上的鼓勵。

3、思想上轉變,行動上踐行,抓細節,抓過程,強化課堂教學。在學生管理上,要細節分明、落實到人,“不給學生留有犯錯誤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細節決定成敗、過程決定結果。爲了使課堂教學具有延展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尖子學生,可增設教案附頁,關注學生進步的大小。

4、短週期,勤反思,及時解決問題。及時反思與反饋是洋思中學教學的一大法寶。要實行“日清周評月小結”的形式,構建立體式、大密度的網狀管理體系。實施“三清”,及時總結,及時歸納,及時反思,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預期目標及效果

l、課堂是學生腦力勞動的過程,時間一長會使學生產生疲倦感,要機智而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始終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比如:獨立思考時間過長會使學生產生睏乏感,這時可以換爲三五人的小組討論。

2、以個人或小組爲單位進行組內或全班的展示和交流,根據學習進程,不斷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最後的反饋環節,同樣要形式靈活,讓學生對學習目標達成情況進行總結、評價,進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檢查落實學生的掌握情況。小組出題,小組互相交流,然後讓學生在黑板上進行小組講題、算題比賽等。“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戰略,更是大幅度、大面積地促進了全體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3、好的理念,貴在堅持。學生的觀念和習慣不是立刻就能轉變過來的,在轉變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負面狀況,比如教學進度減慢、學生放不開等,這時要想辦法克服,如果放棄就功敗垂成了。

總之,這種課堂模式好就好在改變了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的現象。不論老師透過何種方式組織課堂,只要能讓學生動起來,真正地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全面發展,這樣的模式就是好的模式,這樣的課堂就是好的課堂,這樣才真正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