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索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

學問君 人氣:2.87W

   論文關鍵詞:教育技術學專業 課堂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 知識建構的“促進者”

探索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首先分析教育技術專業的課堂教學任務及其特有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對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新探索,並闡述其實施方案、實踐案例等。最後論述方案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關鍵要素。

    隨着資訊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各界對創造型人力資源的需求正日益迫切,已成爲知識經濟的依託、時代進步的動力。然而創造型人力資源的開發無疑與教育現代化、教育技術學密切相關。正因如此,世界各國都對教育技術學的發展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視,教育技術學專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高校中的教育技術學與資訊技術、教育學、心理學及各學科教育的整合正不斷成熟,但作爲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實踐的重要陣地—課堂教學,某種程度上仍缺少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課堂教學至今仍是高等教育傳授知識的重要和主要途徑,即便是未來即將普及的網上大學、虛擬課堂也仍需以課堂教學作爲依據和參考。同時,它也是教育技術學的重要應用領域。因此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的任務和目標

    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體應隨課堂教學模式而異。傳統模式以教師爲中心,因此更強調突出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而現代教育理念更強調以學生爲中心、教師爲主導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因而學生成了核心主體。而不論誰成爲中心主體,師生各自的任務和目標都應是明確的,並且是辨證統一的。

    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的任務同其它學科專業的任務一樣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所謂顯性任務即塑造學生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知識的認知結構;而隱性任務則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協作能力和研發能力,以及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先進科技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薰陶等。但針對教育技術學專業而言,還應有一項重要的、也是常被一些教師忽視的,同時亦是區別於其它學科專業的任務,即不僅使學生成爲專業知識結構體系的科學有效的“建構者”,而且逐步成爲各類知識建構的“促進者”。這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來解釋的教育技術專業的最終培養目標,即不僅使學生學會學習,而且學會如何促進學習和改進績效。

    所謂知識結構體系的“建構者”是指能夠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選擇相應的資訊加工、資訊處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來主動進行認知結構的塑造。而幫助學習者克服認知障礙、固着知識點、完善認知結構等則是知識建構“促進者”應具備的能力。因此,這對從事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和強化,使其逐步成長爲知識建構的科學、有效的促進者。

    二、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一)模式分析

    教育技術學專業應採取怎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纔會更有益於完成上述任務呢?首先,它的指導思想應是在完成課堂教學(顯性和隱性)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成爲“促進者”所應具備的能力;透過培養學生成爲“促進者”所應具備的能力的過程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其次,這一模式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因爲知識類型是多樣的,學生的認知風格不是單一的,應有相應的變量控制機制。再次,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關鍵,但同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中心地位,尤其是學生的積極參與程度,使其主動地由一名成功的知識“建構者”逐步發展“促進者”的能力。最後,應重視評價反饋環節,總結分析是認知策略建構的重要環節,是鞏固強化、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方案實施過程

    實施該課堂教學模式方案的操作過程爲:(1)備課:首先,教師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基本資訊,如:基本概念、原理、重點、難點等,本課各知識點及其類型和本節內容在本課程體系結構中的位置、作用,尤其是知識建構的線索、方式、方法、輔助條件等。然後,根據以上資訊選擇、確定適當的教學活動(包括創建學習情境、選擇知識建構方式,如探究式、發現式、協作式、研討式等)。同時,讓學生進行預習,以便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並要求學生能夠對預習內容進行知識分類、總結歸納。所以課前準備階段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初步資訊加工與教師對本節課程做全面深人的設計—兩者同步進行的過程。(2)授課:先由教師呈現教學內容的基本資訊,然後按預先設計的方案組織學習活動過程。具體方案以教學內容分析的結果爲依據(例如,本節內容是本課程體系的關鍵環節,屬理論性較強的陳述性知識,適宜採用問題驅動、專題討論、分組探究的建構方式)。一般是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生的'若干個(3個左右)協作小組中進行。每一小組的學習任務主要有兩項:其一,學習內容的分析,即如何科學有效的建構自身的認知結構,應透過組內協作來消除各自的認知障礙,完善認知結構,尋求最佳的建構途徑。其二,表現形式的分析,即採取怎樣的形式來表現學習內容,使之更易於接受和理解,記憶更牢固,從而優化認知結構,使知識建構的質量和效率更高。正是透過這兩項主要任務的完成,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成爲科學有效的知識“建構者”,並逐步具備知識建構“促進者”的能力。(3)小結:教師指導學生各小組透過分析、總結形成一個小組學習方案作爲完成上述兩項學習任務的成果。可透過組間競爭、方案試行、分析比較,由師生共同選出最佳小組方案。最後經教師分析總結、評議反饋,並提升至一定的理論層次,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知識、能力都得到提高,從而達到預期培養效果。

    三、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案例

    現以教育技術學專業選修課(數字電視技術》中“交互式電視技術”一課爲例實踐上述模式。

    首先,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呈現並闡述教學內容的基本資訊:(1)內容提要:應用數字電視技術實現非對稱雙工形式的新型電視技術;(幻基本概念:交互式電視(IT'V )、節目式交互式電視(點播電視VOD),VOD系統組成、視頻服務器、ATM通信系統、機頂盒;(3)基本原理:視頻服務器的結構功能,交互式電視機頂盒結構與設計及工作原理;(4)重點:交互式電視的體系結構;(5)難點:交互式電視機頂盒結構與設計及工作原理。並說明本節內容在本課程體系結構中的地位、作用、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有更深人的認識,促進學科知識的系統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