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1W

 論文摘要:在資訊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網絡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對大學生的影響。大學生道德缺失的現象隨着網絡的普及而在校園中蔓延開來,本文透過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以及網絡道德問題的表現,提出一些解決的對策。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道德;研究

網絡的普及一方面對於資訊資源的共享與傳遞起到了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提供海量資訊資源,並且蘊藏着無盡的發展潛能;另一方面由於其自由性、虛擬性、隱蔽性等特點,網絡道德失範問題比較嚴重,如網絡犯罪、反動文化、暴力遊戲等等。網絡生活直接影響着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特別對於高職院校學生,在這一時期個性和人格結構尚未成熟,自律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容易追新獵奇。因此,高職院校更需要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樹立網絡新風。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近年來雖然高職院校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但是社會上很多人仍然對高職院校存有偏見,作爲高中生普遍也不會視高職院校爲自己心目中的“象牙塔”。由於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佔有以及教育經費的獲取方面均和普通高等院校不能同日而語,因此導致學生是迫不得已才選擇高職院校。此種情況的直接後果就是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差,相比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素質差,不好管理。

筆者在高職院校工作,發現高職院校學生有以下特點:部分學生自我要求不嚴,不良習氣較重,沒有責任感,胸無大志,不思進取,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及克服困難的毅力;個別學生上課遲到、早退、吸菸、打架鬥毆,直接影響到教學的秩序和校園的穩定;學習上不刻苦,學習方法欠缺,不求上進,而對談戀愛、泡網吧等興趣濃厚,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逆反心理嚴重,以我爲中心,經受不了挫折,不服從學校嚴格制度的管理;心理問題日漸明顯,長期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心,或者表現爲情緒過於亢奮,行爲偏激,對老師、對同學容易產生敵對情緒。感到迷茫、苦悶、煩躁、焦慮等,日漸顯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面對壓力,許多學生採取消極的應對方式,上課分心,下課揪心,平時上網,考試作弊。

二、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表現

網絡對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負面的、消極的道德影響和由此產生的網絡道德失範行爲也不可避免。

1、網絡生活使學生的道德失去了有效的管理,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高職院校部分學生本來就存在沒有責任感,胸無大志,不求上進,不願被約束的特點。就目前情況而言,網絡生活尚無從制約,難以規範。學生在無人監管下進行網絡生活,其思想和行爲不受外界約束,其潛在陋習易在上網時迸發。在網絡社會中可充分張揚自我個性,網絡被視爲自由的國度,脫離現實社會的約束,同時也存在網絡道德失範和敗德行爲,如在聊天中侮辱謾罵,在bbs中散佈謠言,缺少誠信等行爲都普遍存在。在網絡生活中人們往往不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或者出現不道德行爲時對自己影響不大,這引發了學生濫用權利,產生不道德行爲。如在某貼吧中,大學生透過匿名登陸留言版,肆意妄爲地發表言論,對平時不滿的同學或老師發出人身攻擊等等。導致網絡道德失範的直接原因是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道德意識弱化。

2、網絡生活導致學生道德情感淡漠,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流方式,從現實生活的人與人交流,轉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進人了虛擬世界。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往往借上網遊戲,找網友聊天等方式進行逃避。由於長期沉迷於網絡,缺乏與社會正面的接觸,缺乏與同學、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一部分學生就有可能逐步遠離集體,走向孤獨,繼而形成消極的處世態度。由於學生的學識水平、社會閱歷、生活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有限性,很難做好現實生活與網絡生活的角色轉換和行爲協調。一些大學生整日沉迷於網絡遊戲、網絡聊天中,遠離現實世界,與家人、同學、老師和朋友的關係日益冷淡,性格開始扭曲,倫理情感日益冷漠。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對現實生活的樂趣,導致網絡孤獨症、癡迷症等形式的心理障礙,也對現實生活和學習活動失去了參與的激情,淡化了人際關係。同時,現實社會的各種人際關係,比如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等等在網絡中已不存在,這就減弱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社會角色的獲得能力,不利於大學生社會化。

3、網絡心理自制力差,道德行爲失範

網絡資訊空前開放,大學生自我意識過度膨脹,面對網絡的無限吸引力,大學生往往自控力差,無法抵制網絡誘惑。網絡資源的豐富與便捷使得一些同學滋長了弄虛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利用網絡傳輸資訊進行考試作弊,敗壞學風。不講真話、弄虛作假、言行不一、考試舞弊、“槍手”盛行、令人感覺到今天的高職院校誠信缺失已成爲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它正嚴重影響、腐蝕着學生的心靈。

三、應對網絡道德問題的對策研究

從以上網絡的種種負面影響,我們可以認識到:網絡平臺不僅是一個技術平臺,而且是一個社會平臺,是一個思想陣地。德育工作者必須把德育工作拓展到網絡之中,迅速佔領網絡這塊德育工作的新陣地,充分利用網絡開展全面而系統的德育工作,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整體思想道德素質。

1、透過校園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思想教育活動

大學生的'網絡行爲以校園網爲主,它的存在爲高校開展網絡德育奠定了基礎。首先,加大校園網建設力度,打造一批有影響的德育品牌網站。完善校園網建設必須擴大網絡覆蓋面,增設寬帶進校園、進宿舍;建立起各個學生管理職能部門的網絡一體化運作體系和網絡資源共享體系。同時不斷挖掘各類德育資訊源,加強與現實社會的同步性,突出服務大學生學習、生活、求職擇業、交友、娛樂等功能,以吸引青年學生的關注和參與。另外,可以選擇一些在全國高校具有較高“人氣”的網站,集中優勢力量打造品牌,提高影響力和輻射力。其次,拓寬德育教育領域,精心組織各種網上網下互動活動。利用學校中院系、班級、學生社團等現實羣體組織建立相應的網上學生組織,把現實學生集體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情況及時反映到網上,就學生關注的社會、校園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開展網上交流、討論。最後,要充分利用課堂,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學》等課程,搶先進行滲透式教育,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

2、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增強其自身的“免疫力”

要着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政治敏銳性和鑑別力;激發學生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幫助其養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覺抵制消極、腐朽思想觀念的侵襲。網絡道德的自律精神與“慎獨”精神的內涵不謀而合,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爲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要求“革命”靠自覺,這與“慎獨”精神提倡的自覺性相容相通。高職院校開展“慎獨”精神教育活動,使學生意識到道德責任,保證虛擬和現實世界的言行一致,規避網絡道德行爲的雙重性。

另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着力提高學生網絡道德意識,規範網上行爲方式;開展網絡心理教育與諮詢,防治網絡心理疾病

3、規範網絡行爲,淨化網絡環境,掌握“制網權”

在可能的條件下,監控、過濾、消除可能侵入校園網的消極資訊,防患於未然,特別是有關技術部門,應承擔起社會教育的重大職責,及早研製出能“過濾”有害資訊和垃圾資訊的軟硬件,爲青年學生輸送科學、正確、健康的資訊。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範學生的網絡行爲。

4、加強高職院校網絡德育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網絡道德教育者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論水平、馬列主義理論修養和思想政治工作藝術,又要能熟練地運用網絡、駕馭網絡,還要有快速的反應能力和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在網絡文化背景下,針對教育對象、教育方法、教育環境、教育內容及過程的新變化,儘快培養出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合理的“專家型”高校網絡德育人才隊伍,應成爲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正如埃瑟·戴森所言:“網絡在給人類帶來了深刻變化的同時,不會把我們帶入一個一塵不染的數字化樂園,但我們行動無誤的話,網絡會使人性和人類的多樣化得到張揚。”網絡,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它既能促進大學生的成長,也可能使大學生陷人“誤區”。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