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文學作品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3W

一、想象,興趣的翅膀

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文學作品教學論文

素質教育的一個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那麼,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呢?我認爲有一條捷徑——那就是“利用想象,培養興趣,學好語文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吸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是知識爆炸的導火線。所以,要想學生學好語文,首先將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在衆多的途徑中,透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正是廣大教師共同尋找的一條捷徑。

心理學是這樣爲“想象”下定義的:“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形象的過程,稱作想象。”想象就是學生對自己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人的頭腦,不僅能夠產生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夠產生過去從未感知的事物形象,但這些人從未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過去感知過的現實中存在的事物形象,可以這樣說,除了先天的盲人,人人都可以想象,人人都有想象的能力,人人都可以利用眼前的任何材料(包括文學、符號、數學等等)進行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想象,對材料進行無限制的萌活。

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能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呢?答曰:能!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其實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再創造過程,其中包括有對文學作品的欣賞過程。文藝欣賞是以文藝作品爲對象,以作品創造的藝術形象爲依據,由此在讀者多方面引起的富於感情、聯想和想象的藝術思維。它是一種主要積極的藝術再創造活動。它表現出欣賞者以文藝作品的客觀內容爲基礎,結合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去感受、認識、補充、豐富藝術形象和藝術典型。欣賞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種主動性正是學生興趣之源,因爲在這個再創造的形象中,他們可以反觀其身。

在進行文學作品學習時,不僅可以讓學生將現存的文學材料透過自己的想象,變爲自己可以接受的新形象,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並且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體現語文科中的素質教育。

 二、運用想象,培養興趣,學好文學作品

(一)想象,興趣的橋樑

葉聖陶先生在《文學作品的鑑賞》裏這樣寫道:“(作家)文藝創作決不是隨隨便便收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作家着手創作,必然對於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他把這些所見所感寫出來,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體的描寫;不作刻板的記載,而作想象的安排……。總之,作者想作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學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就讀者方面來說,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上或者印在紙面的文字,但是透過看文學並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透過文學去感受作者的所見所感”。以上這段文學,說明了兩個過程:一個是作家對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透過想象創造形象;而另一個是讀者的鑑賞過程,透過文學,領悟形象,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前一過程中作者是主體,作者驅遣想象,進行創作。在後一過程中,讀者是主體運用想象,創造融入自己情感的新形象。所以,想象是橋樑,是作者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樑,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橋樑。

文學作品的體裁,按傳統的“四分法”爲: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入選中學課本的大都是名家名篇或具有指導意義的典型範文。目的是讓學生對它們進行鑑賞、理解,背誦一些名篇名句,掌握借鑑作家的寫作方法,進而提高學生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種基本文體的寫作能力。

(二)想象於學詩歌的興趣

“詩歌是用精煉的、形象的、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語言創造出獨特感人的意境來反映現實生活,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中產生意境,形象鮮明,情景交融,往往透過以少概多的典型畫面啓發讀者,深思遐想,使他們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和深摯的感情。

1、誘發興趣,透過畫面,加強背誦能力。

詩歌用凝鍊的語言,塑造形象,作者在創作詩歌時,思維是跳躍的,很多詩歌,一句詩就是一幅畫面,甚至一句詩幾幅畫面。在背誦詩歌時,讀者的腦海裏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形成畫面,再加以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來背誦詩歌。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爲學生的想象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依據。比如,在教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時,老師提前製作了一幅彩色幻燈片,第一張幻燈片:深藍色的天空中,點綴着的是閃爍的星星,天空下面街道上燈火四射。“星星閃爍,街燈閃爍”,這幅畫面,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此時,學生的興趣高昂,對照畫面,體味着第一節詩,不一會兒,全班同學都背誦起來了。

“遠遠的街燈明瞭,好象是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又好象是點着無數的街燈……”,接下來,一節詩一幅畫面,一幅畫面一節詩,到了第四幅畫:那隱隱約約、閃閃爍爍的星星之中,有一男一女提着燈籠,正漫步於琳琅滿目的店鋪之中,紅黃相映的燈光,映照這兩個人,他們不正是牛郎織女嗎?此時,學生面對畫面,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好象自己也隨着郭沫若先生的遐想步入了“天上的街市”。一節課短短的四十分鐘過去了,學生們基本上都能背完全詩,完成了教師當堂成誦的目的。

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能充分表達作者意圖的畫面,指導加以背誦,其實就是將學生的想象規範化,使學生的想象與作者的想象在同一線上,學生在比較中,歸正自己的想象,誘發他們的興趣,脫離枯燥的背誦,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圓滿完成了教與學雙方的任務。

此種方法,可以幫助解決課本中許多詩歌的背誦。如古詩《望天門山》,一幅圖就可心解決:浩蕩的江水,迴旋的波濤,峻峭似斧的天門山,遠處飄來的一葉小舟。形象化的詩句,指導幫助學生理解背誦,教師再對本詩的作者、主題稍加點拔,學生輕鬆背誦、掌握。

2、運用繪畫,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理解詩人的意圖。

想象,是以自己過去的記憶形象爲基礎創造新形象,所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受創造新形象,再用自己的手繪出具體的畫面,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詩人在詩中表達的主題。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共只有二十八字,勾出一幅悽清昏黃的畫面,表達了作者落寞的遊子情,有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理解,然後再按詩的內容、自己的理解將作者的詩句勾成一幅圖畫,於是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進行了繪畫,當然同學們勾出的畫各種各樣,經過老師的選評挑出了一幅較好的展現給全班同學。畫面上:一條彎曲延伸的小路,小路上一匹奇瘦的老馬馱着一個背向讀者的背影,信守長衫、駝背;馬尾軟弱無力地牽拉着;路邊一條小溪,兩面三刀三根木棍搭成了一座小橋;小橋的一邊一兩間茅草屋;枯藤漫延在溪邊、樹下。教師再啓發學生:爲什麼我要選這幅畫?透過畫面多了點什麼?經過學生的討論,很快明確了這幅面的基調是悽清的,特別是低垂的馬尾、彎腰的背影,形象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創作目的,表達了遊子的落寞心情。

透過以上活動,學生們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既動手又動腦,學會了讀詩不能只停留在詩人用語言創造的畫面上,更應該理解作者寫詩的目的,使自己站在更高在層次上欣賞詩歌。

繪畫,是將文學用線條、色彩形成於畫,從而鍛鍊學生的觀察力和摸擬力;而對於敘文詩,更多的是利用改寫、擴寫,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將詩歌變形爲一般記敘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鍛鍊他們的寫作能力。如《賣炭翁》,這首樂府詩,詩人用詩句塑造了一個“白髮蒼蒼”、“賣炭營生”的老翁形象,他衣着單衫趕着馬車在佈滿冰轍的道路上趕向集體市,而最後自己只能手持兩尺紅綾不知何去何從……全詩融敘文、寫景、議論爲一體,描寫了宮使的橫行霸道,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使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在進行改寫時,老師要求學生必須用第一人稱,必須有心理活動描寫,需有雪景及雪後景物的描寫,需有人物的肖像、語言和動作描寫……這些要求再根據詩歌內容進行輔導,充分調和了學生的興趣,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者將偉大詩人的作品經自己的改寫成爲自己的作品,這本身就是一種富有情趣的'活動。所以,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改寫。

透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借景抒情的詩歌還是敘事寫人的詩歌,都可以讓學生運用想象,透過動手動腦,運用學生的各種能力,激發興趣,完成對詩歌的欣賞。

 三、想象於小說的興趣

(一)小說的定義及特點

小說是一種敘文性的文學作品樣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透過完整故事情節的敘述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小說對於讀者不是用道理去說服讀者,而是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使讀者從這一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中受到感染的影響。

(二)學生學小說的目的

中學階段,讓學生學習小說,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瞭解小說情節的組成,運用藝術手法,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三)想象於小說的興趣

1、興趣,誘發於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

學生在學習小說時,故事情節時他們最感興趣的,學生們讀小說,總是一氣讀完,主要抓故事情節,只記得主要人物的姓名,主要人物幹了什麼事,最後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他們往往忽略了對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更不能從人物典型的細節描寫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由於以直原因,在進行小說教學中,許多老師針對學生的興趣,啓發學生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進行分析,讓學生髮揮想象,進而誘導學生全面地把握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所作所爲,從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去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小說塑造這些典型人物的意義。

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學生讀完小說,只認爲孔乙己值得嘲笑,是文中短衣幫和長衫幫及酒店所有嘲笑的對象。學生們沒有更深層次理解魯迅先生塑造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上課時,老師針對學生興趣點之一:“孔乙己”這個名字進行深鑽,啓發學生:孔乙己爲什麼姓“孔”?其名字“乙己”是如何來的?“孔乙己”這個名字有什麼意義?對以上問題,經過學生們的思考和深鑽教材,學生們終於明白:孔乙己只是舊中國讀書人的代表,是封建科舉度的犧牲品,他的悲劇,是當時社會的悲劇,作者塑造這一個可悲的人物,並不是讓讀者只認爲孔乙己可笑,而是讓人們在對孔乙己可憐可悲的同時,激起對封建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痛恨。

2、即興表演,在小說教學法中常被用到,它是學生髮揮自己想象,發揮自己表演才能,激發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透過自己的表演和觀察別人的表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作品的主題思想。

最簡單的即興表演是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按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語氣、語調讀課文,仔細體會人物的心情,模仿人物的感情,使學生很快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如《變色龍》文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這個人物,要把握他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性格,要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讓幾個學生都來擔當這一角色,看誰完成較好。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理解這一人物的興趣。又如文言文小說《狼》,文中雖無人物描寫,但透過體會屠夫的神情、動作可體會其思想的轉變。最初是畏懼,後來進行反抗,最後將狼殺掉,面對這一情節,由於無對話,因此可以讓學生將此情節編爲一個富有情節的啞劇來表演,讓學生自己演、自己觀看、自己評析。這樣學生能較快地把握屠夫思想轉變的過程:由懼狼到御狼再到殺狼。

表演,需要表情,需要動作,這就要求學生鑽研課本,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透過讓學生擔任角色,讓學生去飾演作品中的人物,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題思想。

3、爲作品寫結尾,不失爲發揮想象的好手段

中學階段的許多小說,可以讓學生爲文章續小說,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手段,它是對文學作品再創造活動的延伸。要爲文章續尾,學生就必須對原作品中的人物充分把握,要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進行認真分析,進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還要研討主人公生活的年代,讓學生在讀它時與原作不相離,這樣能較好地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如《孔乙己》文中結尾部分這樣寫道:“孔乙己斷了雙腿,下面墊着一個蒲包,穿一件極薄的破夾衫,在旁人的說笑聲中用手一步一步地走了……。面對這一情節教師讓學生在理解課文主題和孔乙己人物性格時,讓學生髮揮想象,想象孔乙己爬出酒店後究竟去哪裏,他最終命運是什麼……有個學生這樣寫道:孔乙己爬出酒店後,帶着滿腹心酸,帶着衆人的嘲笑聲向那本屬於自己卻又無法居住的茅草棚,他自問道,我到哪兒去呢?他面對着這空蕩蕩而一無所有的家,先是呆了一會兒,然後又用手一步一步地離開這個家。他離開家以後被一個殘疾老人帶回家,孔乙己看這老人的家,這是一個溫暖的家,孔乙己詫異地看着老人,老人懂得了孔乙己的內心,他對孔乙己什麼也沒有說,眼中充滿了關切和同情。拿出了自己的衣服給孔乙己換上,讓孔乙己住在了自己家裏,孔乙己在老人的照護下,身體漸漸恢復了,也變得不再那麼懶惰了……這樣的續寫雖與文中孔乙己的性格不完全一致,但筆者希望孔乙己得到人們的關心,體現了筆者對封建制度下受殘害的底層知識分子的同情。也有人寫孔乙己吃完酒,爬出酒店,正碰上丁舉人的馬車,避讓不及,只聽一聲慘叫,孔乙己橫死街心,酒店內外的人又是一陣笑聲……還有寫道孔乙己爬呀爬,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他終於爬進破廟,昏昏沉沉,偷吃一陣供品,此時的天空雷電交加,風不息,雨不住,他胡亂地想了一通,便昏了過去,結果一夜風雷過去,他終於再也沒有醒來……還有人寫道他爬出酒店後,遇上了強盜,強盜搶去了他的破夾衫,幾個富家小少爺見孔乙己帶着蒲包用手走路,指着孔乙己戲鬧着:“孔乙己你還有茴香豆嗎?再教教我們‘茴’字的四種寫法吧!”說罷摘去孔乙己的蒲包又打鬧着跑開了,又喊着:“孔乙己,來追蒲包吧……”結果,他又冷又餓,腿又痛,僵躺在街中……

以上這些都是較好的文章續寫,它們較符合原作的時代背景,寫作目的及人物的性格,說明學生理解了原作,並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合理想象。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學生會得到成功的歡樂,教學過程就可以使學生產生“樂此不疲”的無窮吸引力,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及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興趣中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