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生命

學問君 人氣:8.32K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生命
    [摘 要]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及對課改精神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與發展現狀,我從切實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命狀態,構建學生主體地位出發,探討了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優化課堂匯入、教學情境、小組合作學習、思維過程、課堂心理環境、反饋評價過程、學生的學習素質等方面的問題。[關鍵詞] 優化 課堂教學過程 主體地位 學生生命狀態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促其全面、主動發展的教育。課堂作爲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與主要方式,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語文教師在有限的時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柳斌同志在1997年就曾經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從根本意義上來講,是要優化教育教學過程,而且要把優化教育教學過程作爲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進入新世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又明確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確立了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的主體地位。 而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少”、“慢”、“差”、“費”、“灌”、“搬”、“亂”的現象還很嚴重,“見書不見人、人圍着書轉”、教與學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變。爲扭轉上述局面,積極推行新課改,貫徹新課標,必須更新教育理念,以人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課堂生命狀態,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構建課堂新景觀,展現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因爲教學過程的優化是獲得優異教學效果的基礎。衡量一堂語文課成功與否,不在於教師講得是否精彩,而在於學生學得是否主動。“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斯普朗格語)“教師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師生間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係。”(蘇霍姆林斯基)因此,我們的教學應進入學生的生命領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過程、生存狀態,讓學生的身心作爲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課堂凸顯生命關懷,充滿人文關懷,成爲人性養育的殿堂。 一、優化課堂匯入,關注學生的注意狀態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能否抓好上課的開頭,即上課伊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握學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這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種學習者傾全力於學習的內部狀態。學生是否集中和維持這種心向並貫穿於整個語文課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之中,直接影響着語文學習的效果。因爲保持良好注意狀態的學生,總能認真專注、自始至終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課堂匯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當、精彩的開端。它猶如文章的“鳳頭”,雖小巧玲瓏,卻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習興趣,讓他們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和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情境中。課堂匯入應該具有針對性、啓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因爲有針對性的導課能滿足學生的聽課需要;富有啓發性的導課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新穎的導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導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簡潔性的導課能夠節約學生的聽課時間。 導課藝術講究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它熔鑄了教師殫精竭慮的智慧,凝聚了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學識修養,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包含着對學生生命價值的尊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討論、質疑、聽講、思考、作業、合作等活動中去,學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優化教學情境、手段,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 主體教育理論認爲,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建構與發展的過程,它必須由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參與來實現。學生主體參與,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全身心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生命主體建構與發展的過程。 現代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優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愉悅的身心交往中發展學習技能,完善人格。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程度直接影響着教學的效果。因爲真正有效的學習必須是在積極的參與下進行並達成的,參與的廣度、頻度、力度、深度,決定了參與是否充分、積極、有效。參與狀態良好的學生,總能積極踊躍、滿懷熱情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這正體現了參與學習的優越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就應儘可能地創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優化教學手段,儘可能讓學生的手、眼、腦、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於主動、活躍的狀態,滿足學生作爲個體的人的需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去努力成爲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驛路梨花》、《濟南的冬天》及唐宋詩詞等的教學中,就鼓勵、引導學生嘗試以詩配文、以畫襯文;鼓勵幾個“電腦小高手”根據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去設計製作課件,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們充滿豐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靈氣的詩文、繪畫和細膩逼真的課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讓人不得不感嘆學生頭腦中蘊藏的巨大潛能。透過這種既動手又動腦的活動,既充分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積累,有利於表達學生的獨特的感受和體會,煥發其生命活力;同時這樣的課堂也必然會形成學生富有激情、個性和靈性的創造性參與,提高參與的程度、力度,真正實現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 總之,優化教學情境與手段要以學生爲中心,不僅要強調學習結果,更應強調學生學習過程、參與狀態,力求課堂上人人蔘與;全程參與,多方位參與。 三、優化小組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 契訶夫指出:“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來跟同學老師交談。”實踐證明,討論最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師生之間溝通情感和交流資訊,有利於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小組合作學習正好爲學生創造了這樣的環境。爲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按學生性別、學業水平、個性特徵等,合理劃分,編成四人小組。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在師生、生生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透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小課題指導等各種形式給學生提供小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機會,透過明確目標、競爭激勵、及時引導調控等各種策略提高學習交往活動的實效,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互幫互助的長處,從而使學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動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學生在學習時透過小組討論、遊戲、辯論、合作解決問題等各種形式的學習交往活動,可以學會理清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和理解別人的看法,促使他們不斷反思自己的觀點,從而活躍思維,拓寬思路,激發創新的熱情。另外,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等社會性品質,並可使學生在相互幫助、悅納、讚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分享到成功的喜悅。學生高漲的情緒、大膽的嘗試、親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構成了一種相融的人際關係,這種良好的交往狀態有助於學生形成性格開朗、積極進取、與人親切交往、真誠合作等心理素質,真正有助於個體成長並煥發生命活力。 四、優化思維過程,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升語文素養。斯騰博格在《思維教學》中明確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這也是教育最令人歡欣的目標。”思維能力是學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學生思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狀態可以從學生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闡明、表達所學知識來觀察;也可以從學生是否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激烈的爭論來判斷;還可以從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創意來衡量。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線,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應是由問題開始。因此在課前,教師應根據內容結構和人的思維規律提出有啓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預習,並把疑難問題作爲課堂教學的重點,使課堂教學成爲“生疑—質疑—釋疑—激疑”的環環相扣的過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就會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積極思維。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往往閃現在質疑、答問、討論或練習之中,而獨創性見解的表達或挑戰性問題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瀾,使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當然要注意問題的目的性、針對性、啓發性和梯度:爲學困生設計達到基本要求的輔助問題,提供思考“梯度”,爲思維活躍的學生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以打破原有認知結構,激勵學生凝聚認知注意力去另闢蹊徑。不斷爲學生創造不同層次的新的“最近發展區”,誘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發展思維。 在優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充分利用各種可用因素,向學生“提供”知識、思路、情境和機會,在師生對話的形式下,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肯定學生的一切努力,讚揚經過獨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結論。隨着老師的點撥、引導,他們的.思維從表層到深層,不斷求異,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思維狀態,它既是學生自主參與的成果,更體現了教師教學設計的價值。 五、優化課堂心理環境,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生在課堂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情緒、情感狀態及奮發學習的心理體驗。良好的學習情緒狀態,是產生學習緊張感、愉悅感的內在因素,也是推進學習進程的不竭動力。新課程呼喚充滿樂學氣氛和生動、活潑、競爭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寬鬆、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心理環境裏,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才能得到關注,學生良好的情緒狀態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才能在不斷地參與、交往、思考的狀態下,感受成長的喜悅,釋放個性與潛能,愉快的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上,我們可以透過捕捉學生細微的表情變化去分析評判學生的情緒狀態。如神情呆滯,則說明聽課走神:若眉頭鎖緊,則表明疑竇叢生;如點頭微笑,則表明理解認同;若情緒激昂、躍躍欲試,則表明他想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也可以看學生能否能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緒。比如學生能從激烈的爭論迅速轉入到專注的聆聽,能從會心的“鬨堂大笑”轉入到悄然無聲的靜心思考,這就表明學生已進入了一種自發並能自控的良好情緒狀態之中。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緒狀態成爲一種良性的互動,達到了整體優化。 要創設和諧、愉快、民主的課堂氣氛,以真摯豐富的感情吸引、啓發和激勵學生,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學,使學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發展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樹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係觀,運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愛心、微笑、激勵帶進課堂,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調,營造一種民主愉悅的氛圍,才能使課堂上的教與學活動產生最佳效益。 六、優化反饋評價過程,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 生成狀態是學生在一堂課中一切學習成效和情感體驗的總和,是反映學生語文學習實際效果的重要指徵,也是衡量語文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它是課堂教學設計中無法預料到的,因爲它或是學生的突發奇想,靈感閃現的一瞬,思維火花迸濺的剎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領神會的結果。良好的課堂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情緒狀態、思維狀態均有可能促進學生生成狀態的形成。評價生成狀態時,我們可以看學生是否全力投入學習,並從中伴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並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學生能否總結當堂學習所得,或提出深層次的問題。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指出的那樣:“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教師作爲反饋評價過程的主導者和資訊傳遞的中心,應把握好時機,及時調控,準確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樹立全面衡量學生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評價觀,建立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評價方式上,將口頭與筆頭、知識與技能、操作與實驗、競賽與活動、問題情境與社會實踐靈活地運用到評價中,創造性地“寓考於樂”,淡化考試競爭、淡化分數意識;評價方法上可使用檔案袋和活動法,充分發揮考評對學生髮展的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對教學的改革功能,重視形成性評價,不僅要有對學生知識的評價,而且有學生人格形成、能力與水平、身心發展、品德養成等方面的評價。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多元智能發展的需求,更是承認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存在的價值的體現。 七、優化學生的學習素質,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狀態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實體因素,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關鍵。正如巴班斯基所說“如果學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自我組織的話,則教學過程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把握聽、說、讀、寫的規律,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素質,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狀態,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及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一直作爲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我認爲,初中階段應着重培養學生形成如下幾種語文學習習慣:聚精會神的聽課習慣;擬寫作提綱的習慣;邊讀邊思、圈點批註的讀書習慣;記日記的習慣;認真獨立的作業習慣;修改文章的習慣;工整規範美觀的書寫習慣;不懂就問善於質疑的習慣;有計劃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積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習慣;看報紙聽新聞的習慣。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蘊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與凸顯,才能真正有助於學生的培養和成長,才能真正凸顯生命關懷。正如葉瀾教授所說:“在課堂裏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只有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設計與課堂學生狀況的互動關係,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況,關注學生生命成長,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努力追求真實的生命體驗,我們將會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感受到學生生命的存在與力量,享受着創造的喜悅與滿足,品味着人性的燦爛與魅力;我們才能形成生命關懷的教育理念,尊崇學生的主體意識、人格、個性和創造精神,讓學生真正成爲情感體驗的主體、思維的主體、思想的主體,自我生命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