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賞識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W

摘 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爲,人的需求是由生理需要到交往需要再到尊重與受人尊重需要逐漸遞增的。其中尊重與受人尊重的需要的滿足就是來自於外界人們對自身的肯定和賞識。基於人性需求理論,賞識教育被創造並被運用到幼兒教育中去。在不斷運用的過程中,賞識教育也使幼兒教育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賞識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幼兒教育;賞識教育;誤區

賞識和尊重是促進人心理健康發展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情感需求。幼兒教育是人們接受教育的啓蒙階段。採取科學有效的幼兒教育措施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作用。賞識教育是基於人性需求理論,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在適當的時機透過表揚、肯定等方式來幫助幼兒建立信心的。近幾年來,賞識教育逐漸在幼兒教學中得以推廣。筆者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在本文中具體分析了賞識教育的積極作用、賞識教育的具體實踐以及賞識教育存在的一些誤區。

一、賞識教育的積極作用

賞識教育的正確合理運用能夠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諸多的積極作用。首先,賞識教育的長期運用能夠逐漸幫助孩子們克服自卑心理,不斷地增強孩子們內心的自信心。這對於孩子綜合素質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孩子看待事物的想法與大人的眼光有着較大的差異。賞識教學充分做到了尊重孩子內心的所思所想,並以科學的方法加以引導。在這樣的作用下,孩子們能夠學會自愛,同時他們對待他人的攻擊性思想和行爲也會逐漸減弱。再次,在賞識教育的作用下,孩子們內在的潛能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在尊重差異的方式下孩子們可以發揮各自不同的才能,實現人盡其才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賞識教育的具體運用

1.賞識教育注重挖掘孩子們的閃光點

賞識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教育做法。在教育過程中,賞識教育會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採取對孩子身心發展有利的方式。因而在開展賞識教育時,教育者首先需要學會挖掘孩子們身上的長處以及閃光點。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對於孩子們表現好的地方,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這都能給幼兒的教育帶來了良好的效應。同時教育者們還要充分做到因人而異,不同的孩子身上有着不同的特質,不應當以一種完全一致的標準來衡量每一個孩子的行爲,這也是教育者們在運用賞識教育時所應拿捏把握的地方。

2.採取富有藝術性的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是一門充滿着藝術感的教育方式,由於它充分考慮到了人性的內心需求。因而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也要充分地將這種藝術性表現在日常的教學中。例如,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不利或是考試受挫時,老師應安慰他們,同時進一步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的所在。當孩子們因爲不懂事而犯錯時,老師採用批判性的語言時也要掌握一定的藝術性,從而達到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性,又能讓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錯誤的目的。

3.持之以恆地堅持賞識教育

部分幼兒教育者也採用過賞識教育的方法,然而他們卻不能過做到持之以恆。這部分教育者在運用賞識教育時,往往都是在短時間內沒有看到賞識教育的效果或是沒有有效地掌握好賞識教育的方法,導致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他們也就放棄了賞識教育。實際上,賞識教育的採用應當是一個長期使用的過程,也只有在長期有效的運用過程中,教育者才能夠收穫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需要從具體的情況出發,結合實際運用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採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控制自身的情感失控行爲,因爲這樣的行爲一方面會給幼兒帶來不利的心理影響,另一方面幼兒會不自覺地模仿老師的這種不當情緒言行的表現,從而給孩子們造成一種負面影響作用。

三、賞識教育存在的誤區

孩子們身心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老師、家長以及朋友們的鼓勵與肯定。然而在採用賞識教育時,教育者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誤區。在教育過程中,採取賞識的方法與態度並不代表賞識孩子們的一切。這種過度的賞識方式一旦成了迎合的模式,就容易讓孩子們產生一種飄飄然的內心感受。長此以往,孩子們也會明顯感受到幻想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這樣的差距會讓孩子們內心產生巨大的落差。還有部分教育者不當的賞識方法法讓孩子們內心產生自負的心理,認爲自己完美無缺,這種心理想法的養成對於孩子們今後的發展自然也是不利的。賞識教育應當適當、適度,^度的賞識會讓孩子們習慣聽從對自身的好的評價而難以接受對自己的批評和指責,因而教育者們在採用賞識教育時需要拿捏適當。

總而言之,想要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地發展,肯定和鼓勵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需要充分認識到採用賞識教育的重要意義。在運用的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地改進和革新,從而將賞識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爲孩子們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會.賞識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6(2):125.

[2]黃朝霞.論“賞識”與“救失”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的科學應用[A].2016年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C],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