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初探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2W

中學生物課“研究性學習”是指在中學生物課中學生所進行的一種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採取獨立學習或合作學習的形式,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形式。

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初探的論文

一、幫助學生經歷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例如,在研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這個實驗中,採用如下的設計思路:

1.透過觀察發現問題

生活中發現農民伯伯不同的種子會選在不同的季節播種,而且播種時往往在地裏澆一些水,使土壤潮溼。如果剛下過小雨,則不用澆水就可以播種了;但過於潮溼,又容易使種子黴爛;播種時還要鬆土,使土壤內有充足的空氣。面對這樣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種子萌發到底需要怎樣的外部條件?

2.提出假設

種子萌發需要的外部條件是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假設一定要注意圍繞該節課的要求,使學生始終把思維聚焦在課堂上,所以教師在此之前應該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教師可選用多組飽滿的種子。(1)對溫度這個條件可以採用引導學生按照下面步驟來考慮:a.恆溫25攝氏度;b.置於冰水中;c.置於沸水中。(2)對水分條件可以設計三種條件:a.適量的水;b.不放水;c.過量的水。(3)對於空氣這個條件,可以設計兩種條件:a.充足的空氣;b.沒有空氣。對於沒有空氣這個條件,可以透過把種子浸在水中得以實現。在實驗時,教師可以把a號裝置作爲對照組,把其餘的各組爲實驗組,而且實驗組要求變量只能有一個。

4.分析討論實驗結果

一段時間後,對種子萌發情況進行觀察,發現只有a號裝置的種子萌發了,而其餘各實驗裝置的種子沒有萌發,討論得出:種子萌發的條件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氣,從而驗證了我們的假設。

透過生物實驗,使學生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過程,經過反覆訓練,完全可以把這種思考問題的程序內化爲學生思維的習慣。

二、關注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這一主陣地上,要改變過去的.學生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知識的方式。運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既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透過多方尋求答案解決問題,透過教師獨具匠心的教案設計,採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營造探索研究的氛圍、情景和場面,使學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體角色出現,透過創造性思維方式,對所學知識實現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並引導完成遷移作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例如,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活動前,根據同學們小時候捉過“西瓜蟲”(當地的別稱)的經驗,筆者安排了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材料的任務,學生找到的比教師找到的還多,個體也大。同時透過找尋,學生自然就知道鼠婦生活的環境,較容易提出問題,並做出了假設,整個研究活動進行得非常順暢。實驗時,學生參與的慾望強烈,也順利地完成了土壤的潮溼度對鼠婦影響的實驗,最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三、注重教師在“研究性學習”學程導航中的轉變

1.轉變教師的教學策略

一直以來,大多數生物教師的教學策略是隻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只重教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只重統一規格教育,而忽視差異性教育。在“研究性學習”理念下,教師要改變過去的教學策略,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只有懷揣對學習活動主動參與的態度,纔會使學生思維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自主研究的學習方式作爲載體進行教學,爲發展學生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2.轉變對學生的認知

對學生的學習潛能要抱有信心,學生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透過上網等多種渠道,得到相關的圖片資料,非常豐富。在收集資料,處理資訊,設計實驗及課堂表達與交流中,都表現出高漲的熱情,學習生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3.轉變教師的知識結構

研究性學習是類似於科學研究的一種學習活動,這就需要綜合性的教師。一直以來,學校的教學都是分科進行的,生物教師只是鑽研生物學科,不涉獵其他學科知識,生物教師的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已遠遠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需要。生物新教材中涉及到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生物教師在不斷地完善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地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關注生物前沿動態,重視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總之,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爲資訊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研究性的學習側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能力,所以在當前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背景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