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鄉村小學音樂教學路徑初探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4W

一、引言

鄉村小學音樂教學路徑初探論文

音樂是一門藝術,也是情感表達的途徑。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採用審美教育方式,就是將音樂教育理念建立在美育的基礎上,調動小學生的音樂情感,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培養小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別是彝族少數民族地區,諸如彝族村落,受到當地教育環境的侷限和傳統思想的束縛,使得彝族鄉村教學更爲重視文化課而忽視了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小學生難以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要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加以培養,就要注重美育教育,透過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彝族地區鄉村音樂審美教育現狀

按照201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小學教育中,要將音樂教育作爲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就要將審美理念貫穿於音樂教育的全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但是,目前的彝族地區鄉村小學的音樂教學情況不同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彝族地區鄉村音樂教育沒有與本民族相融合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教育是建立在普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的,音樂教學中往往會選擇經典歌曲而沒有從特定的民族背景出發選擇教育題材。音樂是極具感染力的,脫離了時代背景,很難令小學生體會到音樂的內涵,難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彝族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彝族地區的鄉村小學開展音樂教育,由於沒有對本地區的音樂資源加以開發,導致音樂教學的內容缺少民族性,由此而難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更不利於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

(二)重視音樂技能教育而忽視了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彝族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自然環境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導致音樂教育理念也相對落後。彝族鄉村在開展音樂教育過程中,更爲形式化和技能化,以音樂知識的傳授爲主,而沒有從學生興趣的角度出發,且忽視了對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的知識面存在着侷限性,難以自覺地根據教師所傳授的'音樂知識加以延展,導致音樂知識被動接受,音樂技能被動學習,由此而難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解讀能力。

三、彝族地區鄉村音樂審美教育路徑

音樂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內心情感的釋放。主體對於音樂要細心揣摩,將音樂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融合,才能夠領悟到音樂的內在涵義。彝族鄉村小學的音樂教育,要將審美教育滲透於小學音樂教育之中,同時注重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以引導小學生透過鄉情而提升音樂情感,對於音樂加以真正領悟。

(一)選擇音樂教學內容要注重當地民族文化

彝族地區是獨具民族風情的區域,生活在這裏的少數民族普遍具有民族樂感。彝族鄉村小學開展音樂教學,要將本民族的審美取向引入其中,積極地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對於本民族音樂進行深刻解讀,並感受其中的美感。音樂教育與民族教育存在着必然的聯繫,兩者之間的融合可以推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更爲切合實際,提升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是一種文化,彝族的民族音樂是本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從民族的角度實施音樂教育,以音樂教育促進文化發展,有利於彝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民族音樂的感染下,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就會與音樂相融合,使得民族音樂由意向轉向具體事物,創造性地形成意境,由此而使得小學生在民族音樂中提升音樂欣賞能力。

(二)根據學習內容創設音樂情境

彝族地區鄉村小學並不具備有良好的音樂教學條件,如果選擇九年義務制教育小學音樂教材中所提供的音樂教學資料,很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且無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展開教學。要提升彝族鄉村小學音樂教育的質量,就要從其特殊環境出發,創設音樂情境,將彝族音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最原始、最純淨對於音樂作爲小學音樂教學資料,以實現自然與音樂的融合。採用自然迴歸教學法,就是將音樂當地環境充分融合,採用音樂欣賞教學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從民族文化的角度理解音樂,而使得小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從聽覺到視覺,小學生對音樂更形成畫面感,在小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美的意境。當音樂被注入到小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就會逐漸地滲透於心靈深處。相反,如果沒有采用合適的音樂教學方式,就會導致音樂在小學生的意念中醜化,不利於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爲了使音樂審美教育的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就要從彝族的民族文化角度出發,對於音樂教學形式不斷地豐富,讓學生更多地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中所滲透的情感,以發揮音樂淨化心靈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利於促進彝族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不僅是文化課,也是情感的體驗,更是文化的傳承。對於彝族地區的小學教育而言,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性,更有利於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激發起來,引導小學生從生活環境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內涵。這就需要從美育的視角對彝族小學音樂教育途徑以探索,以獲得良好的音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