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學歷史教法在實踐中的運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7W

摘要:隨着國家出臺了新的教學大綱,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義務教育教材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教材的改革自然要求我們採用新的教法,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中學歷史教法在實踐中的運用論文

關鍵詞:歷史教法;比較法;辨別法;討論法;分析法;聯想法

隨着國家出臺了新的教學大綱,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義務教育教材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教材的改革自然要求我們採用新的教法,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本人結合多年實踐,就改革歷史教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談幾點粗淺認識。常用的有下列方法:

一、比較法

所謂比較,就是將同類事件、人物、現象進行鑑別,找出異同,分清正誤的思維方法。在教學中,可對彼此有某種聯繫的歷史現象加以對照,確定其異同點,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比較法有以下兩種:

1、縱向比較。它是以一國曆史爲線索,以時間爲綱,對不同時代的同類事件、人物進行比較。如:講抗日戰爭時期的“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繫20世紀30年代初發生的“九一八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四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使學生對這一時期日本侵華的進程、侵略目標及每個階段產生的重大影響有一個系統的認識。透過縱向比較,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認識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人類歷史不斷進步的規律性。

2、橫向比較。它是以問題爲線索,將同一時代不同國家間同類性質的事件、人物進行的比較。如:講“日本明治維新”問題時,橫看世界,可比性強。同一時期俄、日發生同性質的改革,日、美髮生同性質不同方式的鬥爭,同地區中,中、日發生同性質、同背景特徵改革。透過對比可使學生深刻了解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辨別法

辨別法就是要教學生辨別歷史事實(或現象)的真僞,去僞存真,能運用學過的有關史實,進行正確判斷。透過這樣的練習和考試,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在講述古羅馬時我設計了這道練習題:

下列表述中,與歷史不相符的一項是:( )

A 羅馬帝國元首穿着中國的絲綢衣服參加晚會。

B 馬可·波羅從海道來中國時,船上已裝備了指南針。

C 阿拉伯人把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火器傳到歐洲。

D 希波戰爭是波斯想爭奪愛琴海的控制權而挑起的。

題中,A項羅馬帝國相當於中國的東漢時期,絲綢之路早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就開闢出來了。B項馬可·波羅是在元朝時來中國的,而指南針早在唐朝就傳到了歐洲。C項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阿拉伯帝國相當於中國的唐朝,因此不對。D項源於課本敘述。這樣透過辨別,學生由一個小小的選擇題,就弄明白了幾個歷史知識。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互相議論,交換意見,互相啓發,弄懂問題的一種方法,是辨別、比較法的'深化。如《文明的衝撞與融合》這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有人認爲,把殘酷的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羅馬的擴張說明是東西文化由衝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錯誤的。如何看待這一觀點?對於這樣的問題,簡單地判斷對與錯是不行的,必須展開討論,一分爲二地看待。顯然,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羅馬的擴張都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應該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但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戰爭確實促進了區域之間的交往和東西文化的交流,戰後建立的強大帝國也就把不同區域間的文化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

四、結合分析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學習歷史就是要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時時把握這一點,結合教材內容,因材施教,把跟歷史有牽連的時事問題,放在歷史中去分析,把握問題的來龍去脈,才能把問題理解得精確、透徹。比如利用每年的6月3日爲我國的禁毒宣傳日來考察禁毒活動的現實意義,我設計瞭如下練習題:

我國將每年的“禁毒宣傳日”定爲6月3日,這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相關:( )

A 戚繼光抗倭 B 虎門銷煙

C 甲午中日戰爭D 南京大屠殺

五、聯繫生活實際聯想法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歷史有關聯,如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神廟中供奉的“藥王”就是唐朝的大醫學家孫思邈,我們用的電燈泡是愛迪生髮明的等等,老師透過解答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疑惑,就能讓學生學到很多的歷史知識,也由於生活中的困惑,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慾望。

總之,新教材的教法多種多樣,變化無窮。今後還將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