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讀、議、練在歷史新課改中的運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9W

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歷史課要設計靈活多樣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這就明確提示教者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爲主動,變厭倦爲喜歡,變死記硬背爲主動探究。

讀、議、練在歷史新課改中的運用論文

爲此,筆者在歷史新課改教學中運用了“讀、議、練”的教學方式。

一、讀,不是語文教學中的專利,在歷史教學中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足見其讀的功效。所以,我在歷史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讀。首先要明確讀的內容:讀“匯入框”,學生透過讀“匯入框”內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讀詩歌,使學生浮想聯翩;讀文物、圖畫,遙想歷史人物當年。其次,讀“正文”提問學生讀本段、本課內容後,你瞭解,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瞭解明白什麼?透過巧妙的引導,學生的求知慾被激醒。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到了知識,符合歷史課程標提出的“歷史課程應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爲學生進一步接受高一級學校教育打下了基礎”的基本理念。

二、議,就是培養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辨別是非,探討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在這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問題明朗化,另一方面還會學到多角度思維、多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議,不僅開拓了學生思維,使他們敢想、敢說,同時對教師教學也有啓發,真正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議題是議論的中心,有了議題,學生才能明確議論的方向和方法;思維纔有方向;有了議題,思維纔有動力;有了議題,思維纔有創新。只有當學生有了疑問,纔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纔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應善於創設議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問題,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大膽發問。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究竟議什麼,怎樣議?我覺得應該議的問題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初一學生歷史知識有限,僅是小說、影視中零碎得來的,讓他們議,不會議,也不議。如果巧妙地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思維火花也會被激發起。我在授北師大版18課《昌盛文化》一課時,引用我縣李中鋒先生的“千年古剎幾陳塵,今朝又見塑佛身,泥土由來無貴賤,連臺一坐便成神”一首詩,讓學生議一議:“這首詩描寫我縣什麼地方?是什麼人聚集的場所?這種文化是什麼時間從什麼地方傳入的?請你說出傳入的路線?”問題一出示,教室裏頓時像炸了鍋,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這些議題接近尾聲時,教師再插入一句:“這種佛教文化興盛於什麼時期?爲什麼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和扶植?你能朗讀有關詩句來證明嗎?”學生透過熱烈的議論,不但知道了這種文化的來龍去脈,而且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社會意識理論去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

另外,適時地組織一些小辯論會,如“秦始皇功過辯論”,“是漢武帝功勞大,還是秦始皇功勞大”?等辯題。辯論之前做些必要的鋪墊,如情景的創設,小組的劃分,辯題的分配,材料的準備等。同學們透過充分醞釀,互相切磋、商討之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透過這種組織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悟出學會與同學交流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三、練,就是動手去做、去寫,親自去體味知識得來的苦澀與甘甜,這是讀、議的繼續。一個人如果只會讀、會講,不會去做、去寫,那隻能說是學了一半知識,更重要的一半要去會做、會寫。歷史課要在讀、議的基礎上練習很多東西。如製作時間軸。學生在學完七年級《歷史》之後,引導學生回顧所學過的朝代、時間,然後請學生在一張紙上畫上一條長長的直線段,在線的左端稍留一段,在線上用彩色筆標上點,依次在上方寫上朝代,下方標出相應的建立時間(提醒學生注意公元元年)。再如請學生設計一個表格,內容包括孔子、屈原、司馬遷、張仲景、祖沖之所出的朝代和時期、身份、主要貢獻等。透過這樣整理和歸納,達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效果。

總之,在歷史新課改教學中能機智地運用讀、議、練的方法,就能較好地落實歷史新課標中的“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資訊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