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人與音樂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8W

人與音樂

人與音樂論文

人與音樂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衆多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從音樂治療的角度來看,音樂影響人的情感活動,音樂是人的一種行爲方式。音樂對人的影響十分強烈,並且有它自身的特點。音樂可以激發人的情緒並改變人的行爲,音樂可以滿足人的情感需要和審美要求,並使人獲得良好的行爲方式,而這些正是音樂治療的目的。

 1、音樂是人的行爲方

人的行爲,通俗地說就是人的活動,是由刺激引起的後外人的行爲與情緒密切聯繫,是情感活動的反映。例如,人在高興時會笑起來,在悲傷時會哭出來。當人在聽音樂時,音樂便是刺激,人受到音樂的影響,使引起情感變化或情緒波動,於是人的行爲也隨之發生變化,這使是反應。因此,情緒可視作刺激(音樂)與反應(行爲)之間的中間物。

研究人與音樂的關係,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從所或表演音樂的人談論自己的經驗中找出規律,這種結論帶有主觀性。另一種方法是從聽或表演音樂的人的行爲中發現規律,這種結論比較客觀。從科學角度來看,後一種結果更接近於事實,但是,研究起來卻相當困難,因爲除了外顯的行爲比較容易觀測員、還有大量反應卻難以測得,還需要前一種研究結果補充。研究人與音樂的關係以及音樂治療的作用,還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的經驗。

不過,近年來人們正在透過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來研究人的音樂行爲,這些學科常被稱爲行爲科學。所謂行爲科學;就是涉及人的活動即行爲規律的學科,它的目標就是研究人的行爲。人們非常希望藉助行爲科學來了解音樂的性質和音樂對健康的作用;儘管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僅僅是開始,但是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掌握更多有關這些內在規律的知識。

人的行爲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既受人腦的支配,也受環境的影響。據研究得知,人的任何心理活動或行爲都離不開人腦的生理活動。人腦有它自身的活動特徵,不過人腦的活動也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而,人的行爲既受人腦自身的控制,也受環境的左右。因此,人與音樂的關係,既有生物方面的聯繫,又有社會方面的聯繫。可以認爲,人的個性或人格,既有生物的一面,又有社會的一面。人的活動或行爲,包括音樂活動,也是如此。

人從周圍環境中得到資訊,總是依賴於感覺。人腦將外界的資訊加工、改造,然後發出指令。人生活在世界上,人的進化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感覺的發展和腦的發達。正是由於進化,人類有了創造音樂的可能,這種可能透過社會實踐出現了音樂。如今音樂已成爲人的生活的一部分,音樂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充實的生活不能沒有音樂。

人們承認,人類生活的世界並非雜亂無章的,而有其一定規律。人的生活也並非無規可循,而是有一定的次序和組織。人需要視聽等感覺,渴望光明、聲響和節奏。人的頭腦不僅接受這些感覺刺激;並且還作出反應,產生情感。人類不滿足於自然的聲響,於是創造出新的聲響,並以一定的次序將之置於一定的組織之中,最後使形成了音樂。這樣,音樂成爲人類的精神糧食,音樂影響人的個性和行爲。

 2、人的行爲與音樂的關係

音樂是人類的現象,又是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的行爲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主要反映在人對音樂的需要。人們從音樂活動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從而改變某些行爲。總的來說,人對音樂的需要,阮有人類屬性方面的,也有社會方面的,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繫的。如果剖析一下人的行爲與音樂之間的關係,大致可分成下列五個方面。

(1)人類需要審美表現和審美經驗

審美表現和審美經驗是人的一種需要a人只有在適當的感覺刺激和體驗的情況下,才能夠得到發展。隨着審美敏感性的發展,人們創造出有一定模式的並可識別的聲響即古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的審美表現和審美經驗是人的健康的基本反映。

對美產生敏感性並創造出美,這是人類的重耍特徵。應用音樂來使人得到健康、愉快和安逸,這是人類的普遍現象。人的這種需要,其基礎是心理和生理需要,也是人類對審美表現和審美經驗的需要。不過各人所表現的方式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各民族有它自己的文化,有它自己的語言,也有它自己的音樂.人們通常能夠理解自己民族的音樂,但隨着文化的交流,逐漸也能夠接受其他民族的音樂。這樣,除了本民族的音樂之外,西方古典音樂也被世人所接受和理解,從中得到審美表進和審美經驗。這些音樂也常用於音樂治療,之所以認爲這些音樂適於音樂治療,是因爲病人能夠理解它。如果病人對它完全不熟悉,或者用完全陌生的音樂代替熟悉的音樂,其治療效果就不會令人滿意。因此,要想達到治療目的,音樂治療所使用的音樂應當是病人熟悉的音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它,使他們的審美表現和審美經驗得以滿足。當然,這裏所指的熟悉,並不是對整首樂曲的熟悉,而是指對音樂的整體特徵或風格特點的熟悉。

(2)音樂是一種交流的形式

音樂是一種非語義性交流,這種缺少有詞意義的交流具有自己的效能和價值。如果語言交流能夠取代音樂交流的話,也就無需音樂交流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沒意識到許多非語義性交流的存在,也未意識到這種交流的外婦和價值。事實上,人們已習慣於各種非語義性交流,並且也很難用語言來代替它。例如,人們很難用語言來確切表達諸如微笑、皺眉等情感的細微特徵,同樣也很難用語言來確切表達諸如自豪感或聽音樂時流露出的情感。最好的形容詞對非語言性的音樂來說,都是非常侷限的。音樂是人類精心培養出來的非語義性交流形式。

(3)音樂是構成的現實

對於不瞭解音樂或不熟悉音樂的人來說,音樂這種非語義性交流形式似乎是沒有結構的,只不過是一堆雜亂的回民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音樂的速度、旋律、節奏、和聲等都有相當精確的結構,人們只要思考一下便會理解這個問題。正因爲音樂是有結構的音響形式,音樂聲響會把人帶到現實的境界6聽音樂中的一個和絃,其感覺的真類性不亞於聞着花香、看見陽光、嘗着水果或觸到東西的感覺。正是音樂的這種結構所構成的現實,使那些在虛幻夢想的世界度日的病人返回到有結構的現實生活中來。

(4)音樂表現人類情感

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過着羣體生活。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際來往,洋溢着情感。大多數的音樂作品,其作用是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使人際關係更爲密切。人們常說,音樂給人帶來愛和真摯,帶來溫暖和友誼。大量的樂曲、民政、藝術歌曲,都體現了人類偉大的愛的感情。同時,音樂也是使人們聚集或凝集起來的一種力量。在人類社會中,個人必須適應於集體,音樂則幫助培養人的集體情感。音樂的這種作用,使個人那種孤獨的痛苦得到緩解。因而,音樂,無論是搖籃曲還是徵歌,都是人類相互依存和真摯情感的表現。音樂增進人們相互熱愛和友誼,並培養個人的和集體的良好行爲。這也是個人喜愛音樂並以音樂來增進健康的原因之一。

(5)音樂使人獲得滿足感

人需要一種成就上滿足的感覺。音樂表演(歌唱和演奏)常給人帶來滿足的感覺。這種滿足來自對音樂表演技巧的掌握和成功的自我表現。

據認爲,渴望是人的行爲的動力,自尊是防止焦慮的最好方法。不管怎麼說,比較熟練的表演,是渴望的結案,而成功帶來的喜悅,是其它心情無法比擬的。即使表演的水平井不高,也會提高自尊,減少焦慮,從而有益於心理健康。

總之,音樂集感覺、運動、情感、交流於一體,影響人的個性,改變人的行爲。音樂的這種加強社會關係以及密切人際交往的作用,使得音樂治療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TAGS:論文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