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隔代教育爲題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4.73K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還有祖輩對孫輩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國社會形態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從原始社會開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遠流長的沿續到今日。衆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養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舉足輕重,而隔代教育的狀況、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質。隔代教育的優劣對於提高全民族素質,有着深遠的影響。當今中國,隨着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深刻變化,家庭規模持續縮小,“空巢家庭”異軍突起,隔代家庭顯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經成爲家庭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深刻地改變着家庭教育的現狀,廣泛地影響着學校教育,並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下一代人的成長,甚至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從教書育人,推動社會發展的高度,審時奪勢,準確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學探究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最佳配置;主動對接,不斷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徑;適應社會和家庭教育變化的現狀;狠練內功,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學生爲中心的新的教學思路,架起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金橋。

隔代教育爲題的論文

一、審時度勢,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這樣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老年人大多經受生活的磨鍊,人生觀穩定且鮮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言傳身教,能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較好的傳承給孫輩,例如像勤勞樸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遵紀守法、熱愛祖國、拼搏進取等一些美德,能潛移默化地傳給子孫,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風,形成兒童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二是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人生感悟和生活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等相關知識,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們能自然而然地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從中獲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時間充裕,有足夠的耐心。祖輩充分的憐愛、責任,在管教孩子時通常比年輕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夠細緻周到的照顧孩子,幫孩子答疑解惑,不太會對孩子發脾氣。四是物質生活條件較好。老人透過幾十年的奮鬥和積累,從物質條件來看,一般比較優越,這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有好處的,加之隔代的愛很濃,老人捨得爲孩子成長投資,一般來說對孩子成長在物質方面是能滿足的。五是由於祖孫的血緣關係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使得隔代育兒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加之多數老人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形成融洽的關係。因此爲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祖輩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因此,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個性。由於第三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老人們生怕孫輩出差錯,生怕兒女責怪,於是事事依着孩子,處處圍着孩子,對孩子的錯誤也不能及時糾正、不合理的慾望也常會無原則地讓其滿足。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們又會出面干涉,時間一長,孩子會以爲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護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責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開水燙着,孩子喝水由爺爺倒。出門怕不安全,爺爺總是拉着孫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輩在幾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勢,其思維不能伴隨社會的發展和及時更新觀念,觀念相對滯後。在與孩子相處時,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於孩子出現的諸如破壞行爲、嘗試行爲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爲,總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破壞”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影響了孩子們們探究事物的特點的創新行爲的養成。四是隔代教育影響孫輩身體平衡發育。首先,在合理膳食、營養平衡方面,老人們往往按照自己的經驗行事,不太注意各種營養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們總是擔心孩子着涼感冒,總是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也不愛開門窗通風,造成孩子們體質下降。再則,老人通常腿腳不靈便,怕孩子有個閃失,孩子參與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動機會偏少,所以,現在校園裏有不少身體敏捷度不高,體質偏差的小胖墩。

綜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揚長避短,不斷探究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點。

二、主動對接,探究組成隔代教育合力的路徑

衆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會、學校三者共同的責任,只有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功效。然而,當今社會由於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經商,使農村家庭體系發生了裂變,不可逆轉地產生隔代教育現象。作爲學校,我們就是要從當前教育實際出發,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的做法:一是把學生的爺爺、奶奶們請進來,辦好隔代家長學校。我們利用雙休日把隔代家長請進學校裏。開展六講,即,請相關領導講有關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請教育骨幹講素質教育、新課程教學的目標;請教育專家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請優秀班主任講學生個性發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養成途徑;請優秀隔代家長講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請班主任教師們給隔代家長釋疑解難。透過學習,隔代家長們學會了在和孫輩的生活中扮演好兩個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師,其次我纔是爺爺。讓孫輩們對隔代家長既有對老師的敬畏又有對爺爺的親切感和安全感。二是走出去改進家訪形式。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家訪的“三改”,即,一改單訪一個家庭,爲依據生源分佈,由校行政領導帶領班主任、任課教師等錯時、分批到村或居民小區集中座談。這樣既照顧到了隔代老人,又拉近了學校和家長的距離。此做法的優點是:同一村莊或居民小區的隔代家長由於人員熟悉,交流起來無拘無束,且有橫向可比性。二改傳統家訪的通報式爲探討式。以往的家訪往往是“告狀式”或“通報式”,這種家訪往往使學生很厭惡、家長很緊張,特別是隔代家長,往往把老師講的每句話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題大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身心焦慮,家長對孩子教育失去信心。爲此,我們把家訪改爲“聊天式”、“商討式”,家訪過程中,家長、教師、學生都在場,互動交流,共同探討,這種形式家長和學生都容易接受,教師也容易瞭解孩子真正的一面,從而對症下藥。三改家訪只改就孩子講孩子,爲聯繫孩子講教育方法,議學習技巧,談提高素質的途徑。提高了家訪的效率。三是利用現代手段改善家校聯繫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除利用“家校聯繫單”、“書信聯繫”、“電話聯繫”等形式作爲家校聯繫的方式外,還開通了手機短信校訊通,每天都有學校大事通報、家庭作業等資訊。拓寬了家校的資訊渠道。四是設立“家長開放日”。爲了讓一些隔代家長能及時與學校溝通,我們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徵,設立“家長開放日”,分批次和隔代家長面對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長談。認真聽取家長們反映的意見、建議和想法等。我們還根據課程安排,把學生家長請到學校,讓他們深入到課堂中去,深入到學生中去,讓家長與學校零距離接觸,使家長進一步瞭解子女,瞭解學校教育。以上做法,有效地拓寬了家校交流的渠道,加強了學校與隔代家長的`聯繫,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

三、狠練內功,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教師則是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引擎。在新形勢下,要摒棄隔代教育方面的弊端,關鍵在學校,動力在教師。爲此,要做到三抓:即,一抓教師的責任教育。大家知道,責任勝於能力,責任承載着能力,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教師的責任意識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而要解決隔代教育問題,教師的責任教育是關鍵。要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就要圍繞一切爲了提高教學質量,一切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一切爲了學生長

遠發展這個目標,加強對教師的責任觀的培訓,透過教育讓教師確立“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和高效落實責任的執行力。進而全面提高教師責任意識。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加大了教師學習硬件的投入,如購買責任文化、教育教學理論圖書、建立圖書室、設立教師學習室、請特級教師來給老師們講座等。其次是建立教師的學習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機制。透過學習幫助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的方法,以強烈的責任心積極地投身於隔代教育問題的探究。二抓師德教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的儀表是教師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更是其內在素質和個人修養的標誌,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所以教師應做到舉止穩重端莊,着裝整齊清潔。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是圍繞“愛與責任”這個主題,抓住加強學習和整改提高這兩個環節,着重解決好思想、工作作風、管理三個方面問題,提高了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感和自覺性。三抓師能教育,推動教師向專業化發展。大家知道,高素質的教師,既要有高尚的師德,又要有精湛的師能,你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爲了灌滿這一桶水,我們透過組織教師撰寫教育後記、教育案例、教育敘事、教育論文等途徑進行反思性研究;引導教師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現代教育理念,學校多管齊下,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和發表論文、鼓勵教師大膽冒尖、營造人人蔘與課題研究的良好氛圍,努力打造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的名師隊伍,教師的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四、圍繞中心,化解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可忽視,解套隔代教育弊端的關鍵在學校,重點是老師和隔代家長,中心是接受隔代教育的學生。只要我們有的放矢的,採取積極的轉化措施,揚隔代教育學生之長,補接受隔代教育的學生之短,接受隔代教育的學生就會健康成長。我們圍繞愛、輔、幫、管、查五個字做文章:

一是愛,即用愛凝聚學生的向心力,用愛贏得學生的信賴,用愛激發學生奮進。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既是教育界的共識,也是教育的途徑。師愛不是解決溫飽,而是塑造靈魂;師愛不是人之情感,而是民族的意志和時代的要求。接受隔代教育的學生由於隔代教育的侷限性,或多或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轉化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求教師把更多的關愛、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同學,用愛引導他們糾正自己的不足。我遇到過這麼一件事:班上有兩個同學開玩笑開過了火,互相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有一個同學還把爺爺叫來,在他爺爺庇護下,雙方差點動起了手。隔代教育養成的唯我獨尊的習慣暴露無遺,一時間我無力說服雙方。事後我分別找他們談心,我首先肯定他們對的、處理好的地方,象媽媽一樣指出他們沒有做好的原因。真誠的批評,愛心感化,使他們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同學之間也握手言和。

二是輔,即:強化心理輔導。小學生的心理髮展正處於從幼稚邁向成熟,從依賴趨向獨立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情緒是不穩定的。尤其是十一、二歲的小學生將進入青少年期,不但沒有完全擺脫兒童期情緒的特徵,且增加了強烈性和不協調性,再加上隔代教育弊端等因素的影響,更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困惑和矛盾。作爲班主任,就應該用尊重、平等、商討問題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及時給予他們疏導、幫助、啓迪和鼓舞。如:我班王少君同學自尊心強,好表現自己,但因人際關係差,常常沒有表演場所。於是,他對老師與同學產生不滿,並滋長了報復心理和攻擊性行爲,經常無理取鬧,惹事生非,甚至有時還暴跳如雷。經過分析,我們感到他的不良習慣是因爲隔代教育養成的“以我爲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個性。爲此,我專門爲他制訂了輔導計劃。透過加強家校聯繫,逐步引導他有話好好說。透過及時的表揚鼓勵,多給他參加集體競賽活動等方法,他的心理問題逐步得到疏解,不良行爲也逐漸減少。

三是幫,即:結對互幫。結對互幫是加強隔代子女教育的有效方法。由於隔代子女教育存在諸多方面問題,他們需要取長補短結對互幫。爲此,我們讓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法制輔導員、少先隊大隊幹部等與隔代教育子女結對子,開展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等各種形式的幫教工作。採取化整爲零,從面到點,分散教育,細化操作等方法,從正面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行爲等方面開展幫助和指導,透過結對幫助準確地把握其思想脈搏,有針對性地實現超前引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管,即:實行細化管理。學校的管理關鍵在“細”字。我們首先是從狠抓學習、衛生、紀律等制度的細化管理入手,根據他們在學習、個性、品德等方面的共性問題,把大整體劃分爲若干小整體,開展小集體的管理活動。提高了管理和教育的針對性,增強實效性。其次是專項檔案管理。班級建立隔代教育教育子女的專項檔案,詳細記載這些學生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情況,以及他們父母的通信地址、電話,並做到定期查訪,使學校動態的把握每位學生的情況。

五是查,即:建立規範的督查體制。只有科學的檢查制度,才能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解決隔代教育子女在學習、品德、個性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爲:1、隔代教育問題將長期存在;2、外因總是要透過內因才起作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個長期的過程;3、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具有反覆性。因此,爲保障教育的效果,就要積極開展監督和檢查。我們在校內全面監督學生的行爲規範;校外則根據地域的分佈設立校外監督員,並建立定期彙報制度。由於建立了一個規範的監督檢查機制,保障隔代教育的效果。

社會的變革,使得隔代教育的利弊客觀存在。兩代家長之間教育觀念上形成的代溝,必將給學生的教育帶來的不良的後果和危害。學校作爲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主陣地,就一定要從教書育人,推動社會發展的高度出發,審時奪勢,準確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學探究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佳模式;主動對接,不斷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徑;緊緊圍繞社會和家庭教育變化的現狀,狠練教育者的內功,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以強烈的責任感,無限的愛心,高尚的師德,一流的師能,緊緊圍繞學生健康成長這個中心,揚長避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思路,全力架起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