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探“語文味”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學問君 人氣:2.13W
試探“語文味”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摘要】:語文課其評價的首要標準就是它是否有“語文味”,但是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多走在“語文味”的邊緣,那麼其缺失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產生這種缺失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走在歸家的路上?本文就對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缺失與迴歸作了如下幾點探究。
【關鍵詞】: 語文味 缺失 迴歸
        ‘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出語文學科作爲一們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個性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着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的氛圍和人性美麗,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展。”他的這一定義顯得比較質樸、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與學生共享濃濃的“語文味”卻非易事,多年來中學的語文教學大多走在它的邊緣。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缺失
        由於中國具體的國情和教育體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學的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由於功利主義的大道其行,長期以來處於附庸地位的語文教育,忽視了語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卻了語文教育的本色。語文課也因此遠離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說教裏。
        隨着時代的推進,教育的改革也一直在進行着,從文字到教學方法等,都有所改進,語文教學一味政治化的導向有所改觀,但是我們又不能不看到語文教育曾一度陷入另一種誤區:無論是學生的教,還是老師的學,都圍繞着“考試”的指揮棒團團轉。曾經有一段時期出現過這樣的現象:何爲“名師”、“優秀教師”?那就是對考試大綱吃得最透徹的,對應試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由此所教的學生取得了高分的。何爲優秀學生?分最高的。可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語文課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語文味”了,教師的教大多爲“灌輸式”教,老師課堂上多是滿堂灌,學生拼命的記筆記,然後死記硬背,語文的教學與學習,完全是一種機械化模式化。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學的異化。
        1、“綜合”指揮棒下“語文味”的缺失
        根據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新的認識與定位,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嶄新理念,“大語文”的理念也得到進一步的重視與推崇,於是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更加強調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繫和其他課程的溝通,這也好似基於語文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提出的,但實踐中,一些老師的把握卻頗有些偏失。如教學《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在: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但是有的老師上課時卻花了許多時間津津樂道的講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識,把語文課上成了自然科學課或綜合課,這就必然導致了語文味的缺失。語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語文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不僅使語文課程負擔過重,也失掉了語文獨有的真味。所以,語文教學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園”。
        2、“多媒體”指揮棒下“語文味”的缺失
        多媒體進駐語文課堂,這已成爲事實。其寬泛的資源環境,動感直觀的畫面,便捷簡易的操作,頗受廣大老師的青睞。特別是“公開課”,對於多媒體的運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體作爲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在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但筆者認爲要區別看待。我們可以透過多媒體,展現蘇州園林的景緻,但我們無法透過多媒體展示“一人獨釣寒江雪”所涵蘊的意境。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隱喻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因而直觀的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有時候難以傳達文學語言的內涵。所以多媒體得慎用,有些文章是適合用的,如《安塞腰鼓》一文因爲學生對安塞上的腰鼓完全不知,運用多媒體可帶領學生較早的進入文字。 
而另外像《桃花源記》等文章筆者以爲不必要,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讓學生自由想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桃花源不是更好麼?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迴歸
        語文教學無非是處理三方面的關係:文字、教師、學生,要使語文課堂大放異彩,就得從這三方面如手,處理好了這三方面的關係,那麼“語文味”的大勢已得矣。那麼到底該如何做呢,筆者認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提倡“語文味”,首先要淨化語文課堂
        語文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創造教育、思維培育等教育內容,但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點”。語文課應儘可能的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甚至是語文但不是重點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        人們常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於內容。語文也同樣,言語內容決定言語形式,言語形式爲言語內容服務,兩者緊密聯繫又互相區別,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文道統一”:言語內容就是道,言語形式就是文,兩者是有機統一的,不可偏廢其一。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不僅要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 更要引導學生透過語感實踐反覆誦讀,在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爲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掌握滲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
        (二)提倡“語文味”,還要提升教師素養
        要使課堂煥發出語文味,教師應該自身就有語文味。“腹有詩書氣自華”,試想,一個自身語言都貧瘠乾涸,安於就事論事,墨守陳規照本宣科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也難把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詞藻豐富,旁徵博引,妙語連珠,收放自如,那麼,這樣的課堂不管是預設也好,生成也罷,無疑都會是一堂好課。所以,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要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爲要使語文課堂有語文味,教師可以走以下兩條路“專業化道路”和“個性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