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社保政策>

宿州市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

學問君 人氣:4.16K

一些宿州市名對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很是感興趣,下面整理了關於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宿州市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

  【1】中央出臺方案:農村宅基地探索自願有償退出機制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這是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頂層設計,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的關鍵部署。

按照方案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農村改革要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援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5大領域。對這5大領域改革的核心問題,要明確大的方向、主要內容和重大方針對策,進一步理清改革思路。

□產權制度改革耕地延包辦法將出具體方案

★開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成果。(基本思路詳見製圖)

★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抓緊修改有關法律,落實中央關於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的重大決策,適時就二輪承包期滿後耕地延包辦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內容提出具體方案。

解讀

明晰的產權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當前,我國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歸屬不清、權責不明、保護不嚴、流轉不暢等問題凸顯。如何讓農村“沉睡的資產”活起來,讓農民享有更多財產權利?成爲下一步農村改革繞不開的問題。

“走市場經濟道路,明晰產權是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農村集體產權越清晰,農村的市場活力就越強大。”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爲,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對滯後,導致一方面農村各類要素潛能無法被激活,另一方面也不利於農民合法權利的保護。

這份方案對這一問題着重提及。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必須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爲核心,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爲重點……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本集體所有成員。

“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利於拓展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有利於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葉興慶認爲,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推進集體資產確權到戶等都會成爲今後改革的看點。

□農業經營體系扶持農民工返鄉辦家庭農場

★培養職業農民隊伍。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扶持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解讀

糧食生產依賴“386199”部隊、務農老齡化、農業後繼乏人、生產效率低下……“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制約我國農業做大做強。

對此方案提出,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提出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相比於小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一定的生產資金和規模,可以進行規模化經營,收益相對可觀,能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而職業農民懂技術、善管理,還能解決‘怎麼種地’問題,有利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說。

專家指出,方案傳遞出國家將大力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的強烈信號,預計下一步財稅、金融等相關政策均會向這方面明顯傾斜。

□支援保護制度現行“三項農業補貼”將合併

★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爲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

★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現行的“三項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合併爲“農業支援保護補貼”,優化補貼支援方向,突出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

解讀

一方面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放緩,一方面國際糧價保持低位,還要不要加大對三農投入?如何改革農業支援保護制度?這成爲近期從學界到市場熱議的一大焦點話題。

“近年來,在國家糧食連年豐收、國際糧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有人認爲國家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可以減弱。而檔案提出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農業支援保護力度繼續加大,體現出中央對三農工作不放鬆、確保農業重中之重地位的政策意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鳳田說。

方案明確提出,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爲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

“檔案體現出工業反哺農業、城鄉協同發展的共享發展新理念。”黨國英說。

方案還強調對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加以優化,對此鄭鳳田認爲,財政支農確實存在着效率不高、精準度不夠等問題,一些涉農專項資金呈現“小、散、亂”特徵。今後財政支農首先會向種糧大戶、主產區等傾斜,這也有利於農業轉方式。

  【2】農村宅基地新政策是怎麼規定的

1、徵地要評估社會穩定風險

試點明確4大任務;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表示:

一是完善土地徵收制度。針對徵地範圍過大、程序不夠規範、被徵地農民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要縮小土地徵收範圍,探索制定土地徵收目錄,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範圍;規範土地徵收程序,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全面公開土地徵收資訊;完善對被徵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保障機制。

二是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和交易規則亟待健全等問題,要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範圍和途徑;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

三是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針對農戶宅基地取得困難、利用粗放、退出不暢等問題,要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區域戶有所居的多種實現形式;對因歷史原因形成超標準佔用宅基地和一戶多宅等情況,探索實行有償使用;探索進城落戶農民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自願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審批制度,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民主管理作用。

四是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針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之間利益不夠等問題,要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與集體之間、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和相關制度安排。

2、非試點地區不要擅自行動

試點嚴格限制在經法律授權的縣(市)開展,確保風險可控

姜大明表示,改革試點的要求,一是堅持小範圍試點。統籌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兼顧不同發展階段和模式,主要在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農村改革試驗區中安排,選擇若干有基礎、有條件的縣或縣級市開展。二是堅持依法改革。試點涉及突破相關法律條款,需要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允許試點地區在試點期間暫停執行相關法律條款。三是堅持封閉執行。試點嚴格限制在經法律授權的縣(市)開展,非試點地區不要盲目攀比,擅自行動,確保試點封閉執行,風險可控。

試點工作在2017年底完成。

農村宅基地有償轉讓:

近日《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這標誌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將進入試點階段。針對農戶宅基地取得困難、利用粗放、退出不暢等問題,意見提出將對進城農民宅基地實行試點自願有償退出或轉讓。

進城農民宅基地試點有償轉讓是“2015年的第一場瑞雪”。據悉,全國農民工總量已逾2.69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6億人,外出務工農民仍以每年600萬左右遞增。很多進城農民常年在城市生活甚至定居,而宅基地不能流轉造成的困擾,成爲許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另類鄉愁”。

農村宅基地試點有償轉讓頗有些“終點又回到起點”意味。宅基地曾經有過私有並可自由買賣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2年,農村宅基地歸農民私人所有,農民擁有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權,宅基地和房屋都屬於農民私有財產,宅基地所有權與房屋所有權兩權主體合一,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可自由買賣、出租、贈與、典當及繼承。但是自1962年初至1999年間,農村宅基地歸集體所有和農民房屋可自由買賣政策逐步建立完善並趨於定型,而後沿襲至今。數十年來,農村宅基地歸集體所有,農民個人僅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權,宅基地不準出賣和出租;宅基地上的房屋可以自由買賣,農民住房由房地合一的所有者主體轉變爲所有者主體相分離。一邊是農民房屋永遠歸農民所有,並且有買賣或者租賃房屋的權利;另一邊卻強調宅基地一律不準出租和買賣,硬是整出“房地分離”奇蹟。在國家鼓勵和推進農村土地自由流轉的今天,宅基地與房產所有權“兩張皮”無疑成爲亟需跨越的障礙。

對於表面已經建有房產的農村宅基地來說,不能出租或者出售在實際操作中本身是個悖論。農民在出租或者出售房產時候,不會加上其房產下面宅基地不出租或者不出售條款,而租房特別是買房者也不會認同房子是我的、宅基地還是原戶主理念,更不會雙腳離開地面懸浮於宅基地上空。換句話說,農民在出售自家房屋時,與之配套的宅基地已經形成事實上的使用權轉讓。即便如此,已經出售房屋的農民與宅基地還是脫不了干係,假如鄰居之間發生宅基地界限扯皮糾紛,以致對簿公堂,在法律層面上還需要出賣房產的原農戶出面打官司。如果說宅基地上有房屋似乎少了宅基地之憂的話,那麼處理未建房宅基地問題就有些棘手:農民名下宅基地面積超標,自家建房後還有大片空地足夠再建房而未建或者宅基地長期空置,都因不能出售造成資源長期閒置浪費。

宅基地可以有償退出或者轉讓,能夠讓進城農民免去後顧之憂,亦讓大量閒置宅基地獲得“解放”,還給農村新一輪發展拓展土地資源調整空間,可謂一石三鳥之舉。要把好事辦好,務必兼顧各方利益,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補償標準,保證轉讓宅基地農民利益不受損,實現買、賣與村集體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