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篇」

學問君 人氣:1.11W

教學反思的寫作每一個人都會不一樣,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一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爲此,我將整節課分爲四個環節:一是透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透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的優點: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匯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透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爲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爲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繫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二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關於這節課,我曾聽過一些公開課,爲達成目標,有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那麼,怎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讓學生掌握這個內容,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呢?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嘗試:

一、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引起認知衝突,激發探究興趣。

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學的匯入環節,用童化語言“認認老朋友”把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逐個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的名字和特徵,如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有4個角(甚至有同學說出有4個直角)等,在學生說這些平面圖形的特徵時,特意讓學習很棒的同學上臺來告訴大家,這些圖形的邊在哪?角在哪?學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對(指的是角的頂點),這時我反問:對嗎?學生們信心十足地說“對”,我卻說“錯”,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這時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條邊變成一個新圖形——角,然後告訴學生指角的正確方法是怎樣的,剛纔指的是角的什麼?並隨機就教學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在引起認知衝突,激起探究興趣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關於角,你聽到或知道些什麼?”以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後續學習作準備。

二、按照角的現實存在,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現實世界是數學知識的豐富源泉,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他們“自己”的數學。認識了圖形中的角後,我說:“角”這個小朋友怕孤單,很少單獨在一起,它有時藏在圖形裏,更多的時候蔵在我們身邊,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圍哪裏藏着角?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體會到角的現實存在,原來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發展學生認知。

“體驗、經歷”這些用語是新課標對數學教學的新要求。在“找角”環節後,我讓學生把角畫下來,但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畫角的方法,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嘗試,然後彙報討論各自的方法,最後統一意見:先畫頂點再從頂點出發畫兩邊角的方法比較好控制。這種建立在學生親身體驗基礎上的教學,學生印象深刻。

四、匯入自然,輕鬆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懂得“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以往的教學,在突破這一難點時都是另起爐竈,比較生硬。這節課,我在畫角時,就直接加入這個元素,結果輕鬆地突破了這個難點:我在學生“指導”下用小尺子畫了三個角,然後說,坐在後面的同學可能看不清老師畫的角,我換一把米尺再畫一個吧。其實我用米尺畫了一個小小的銳角,但把角的頂點定在黑板上方,而把兩條邊畫到了黑板下方。有學生禁不住說:這個角好大啊!結果引起部分同學“攻擊”和否定。在爭論不休時,我讓他們拿出活動角,先做一個自己認爲很小的角,再做一個比它大的角,最後做一個自己認爲最大的角。然後討論:做這三個角時,什麼變了?什麼沒變?說明了什麼?經過討論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這是我第四次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節家常課,這次是最滿意的。這節課的教學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不要拘泥於教材,不要拘泥於事先設計的教學程序,不要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教學經驗,在對整個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調整,不斷創新,往往會收穫更多的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