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7.88K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離學生生活遙遠,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噸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係。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說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爲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後,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難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新課標下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除法,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從這一要求出發,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圍繞能否同時過橋順利引出課題—噸的認識。在學生掌握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去解決如何過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儘量把方法都想出來,滲透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學,這一實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爲下面建立1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讓同學們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後,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多少個25千克重的同學的重量纔是1噸?在這學生對於40個25千克是1噸的推導困難比較大,因此在講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帶而過,儘量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沒有預想到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障礙,在講解過程中跳步了,導致有部分同學似懂非懂,這是教學中的一個不足,以後要加強,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用學生的思維去想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

爲了加強學生對1噸的概念的認識,接下來設計了兩個練習題。緊接着就是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到噸作質量單位的,然後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噸的事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在讓學生形象觀察了圖片之後,讓學生總結一下以噸爲單位的物體的特點,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黃老師的指導下,我在運用新知的環節中加入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小明的數學日記改錯,讓學生在快樂中運用新知,也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後佈置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自己家裏的家庭用水,並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併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體驗,並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學習環境下獲取新知識。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效率更高;並在教學過程中有育人的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在背同學這一環節中,由於很多學生想體驗,但是由於時間關係不可能讓所有同學都體驗,因此只能讓同學們下課在自己體驗,但強調一定要徵得同學的同意才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整節課的語言太平淡了,沒有抑揚頓挫,講故事講得不夠生動;講解重點的時候沒有放慢速度並把重點工整板書出來,有些地方講得太快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板書設計不夠規範;作業沒有分層佈置,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等等。既然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以後就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不斷地學習,我會做的越來越好的。

TAGS: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