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6篇)

學問君 人氣:3.24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6篇)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爲我們今後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爲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節課一開始藉助主題圖創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於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2、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3、從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爲依託,理解分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採用了“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並塗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繫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4、存在的不足。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用了一週多的時間把第八單元學完了。學習起來還真沒那麼“難”,爲什麼這麼說呢?

學習本單元的內容,關鍵是讓孩子們理解分數的意義,比較中理解、計算中理解、應用中理解。給出一個分數,能舉例說明他所表示的意義,反覆說,說完一個說第二個等,學生輪換着說。

在比較大小的時候,比較的是兩種分數的大小:一種是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另一種是分母一樣的分數。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從分數的意義上分析,一個月餅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樣大小的月餅,分的份數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兩個分數,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樣的分數(同分母分數),同樣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數,取出的份數越多,分子就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大。

分數的簡單計算,主要學習了:同分母(本冊沒有說明是同分母)的分數的加、減運算,1減一個分數。學生出現錯誤較多的是:結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時候化簡成1。1減去一個分數時,要把1看成是和這個分數的分母一樣的分子、分母一樣的分數,然後再計算。

最後一節是分數的簡單應用。主要是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作分子。還有一些這樣的題目:形如有15個蘋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紅蘋果,三分之二是黃香蕉蘋果,問題是紅蘋果有幾個?黃蘋果有幾個?從分數的意義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於5,每份是5個,1份就是5個,2份就是10個。檢驗的過程是:10+5=15,和總數15一致,因此解答正確。在講這一節時,學生是在理解了分數表示的意義的情況下進行的,感覺做起來特別的順,效果也挺好。

所以學習數學知識,必須以學生理解爲前提,多說、多動手操作,這樣在練習的時候就沒有那麼難。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小學階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爲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現代數學理論認爲,數學活動就是“用數學”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就是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把數學知識發現和“再創造”出來,並能靈活的實踐運用。因此,教師如何組織學生獲得有效的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有效領悟分數概念,這裏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中秋節分月餅。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爲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然後再認識幾分之幾時,讓學生選擇例舉的分數用圖形折出來或者自己把一個圖形折一折創造出一個分數,並互相說說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麼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透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我們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我們老師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3、學生自覺創新、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的習慣得以培養。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知識、內化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維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儘可能地創造多形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的習慣。學生在分數學習的活動體驗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認識。

4、聯繫生活實際,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於學生操作,學習活動過程始終關注着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雖然本堂課有以上幾個優點,但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歸納爲以下幾點:

1、教育機智有待加強。在讓學生用正方形紙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動環節中,請學生上臺展示時,學生說塗錯了,而爲了使本堂課順利進行,我忽視了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倘若這時我利用這名學生的“錯誤”來引導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認識中,這樣就會對學生產生激勵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2、學生傾聽的習慣還要加強,課堂評價有待提高。

3、在教學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還有待提高,如在教學設計上要更具匠心,教學語言有待進一步規範,板書還要多加練習等等。

4、雖然將學生的積極性透過動手、小組合作調動起來了,但是孩子們在操作的時候進度不同,影響了時間,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雖然讓他收掉但還有部分學生牽掛未折完的現象。

5、本節課不夠精練,有些提問不是很準確,由於引導不當的原因,學生說的不夠熟練和精確,導致說的環節太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使得本節課出現了練習量不夠及沒有總結的現象,這也是以後教學我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數學意識,多多學習數學語言。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創設了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我利用了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了他們原有的經驗,學生學起來親切、有趣、易懂。

二、加強了動手操作,降低了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動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透過兩次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學生加深了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繫,強化了實際運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注重聯繫實際,從生活中搜尋素材,如: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透過這些聯繫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這個教學環節的最後沒有引申到“平均分成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語言還不夠簡潔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有效、精彩的數學課。點評我校耿老師的課:對於《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個課題,相信各位老師都很熟悉,但也是我們教學中值得深思的一節課,自己的課感覺上的還比較成功,但聽了同年級耿老師的課,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全課一氣呵成,在遊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鞏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本,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我的課相比較,

她的課主要體現在: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爲主旨,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探究,着眼一個“探”字。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已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一半時,讓學生嘗試着想辦法用一個符號或其他方式去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沒有疑惑處生疑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粘,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1/2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個圖形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當理解了幾分之一的意義後,再一次引尋學生思考:在這個幾分之一的基礎上再多塗上幾份顏色,又能創造出一個幾分之幾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能力,突出一個“動”字。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腦、動手,更重要的是透過“動”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另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爲深刻和完善。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利用教材的情境圖來引出新課,在教學完1/2的意義後,對1/4的教學進行了改動,直接讓學生利用1/2的經驗,自已動手創造出一個幾分之幾,這比教材的編排更具有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透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先從1/2,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充分感知1/2,再判斷能不能用1/2來表示,在學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礎上再來估一估1/3,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再折出長方形的1/4,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再折出1/8。1/16等。使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幾分之一,然後讓他來介紹自己的分數。讓學生自己評析,說說理由,平均分成的數做分母,取的份數做分子。

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隊報版塊用哪個分數表示,再來比較1/2和1/4、1/8大,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啓發引導,希望學生能夠愉快的學習讓學生看生活中的圖片,並找其中的分數,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其實離自己很近。

練習分看圖寫分數,看分數塗一塗,判斷三個基本聯繫,很好的鞏固了分數的意義,最後的拓展題,不僅鞏固了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爲下節課的幾分之幾的學習和分數的大小比較作了很好的鋪墊。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新課標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分數概念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而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時的教學是筆者在這次去希望小學上的內容。新課開始,我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回答把8個蘋果和4個蘋果平均分裝在兩個盤子裏,每個盤子可以裝幾個?把8個蘋果、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學生回答後教師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我出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個盤子裏可以裝多少個?”學生就回答半個蘋果,老師就問:半個蘋果是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個蘋果,那這半個蘋果你能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數字來表示呢?在學生猜測不定的過程中,我就告訴他們用一個新朋友來表示“分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新內容),並出示課題。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學四分之一時我先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學互相合作),然後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我巡視一週,發現大多數同學會平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接着我就指導學生操作,又把幾個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大家看,再讓學生進行修改自己的作業。透過這樣的操作練習,學生能更加理解對摺兩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幾種類型正確折法,根據黑板上學生的操作練習提問:所表示的部分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嗎?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爲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說出:因爲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接着我用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讓學生看着四張長方形紙上的陰影部分來說說這四個分數的大小,學生很容易說出1/2>1/3>1/4>1/8,同時再幫助學生理解,我就說同樣大小的一塊蛋糕平均分成2份,小紅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小剛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紅吃得最多,因爲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