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哲學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論文

學問君 人氣:6.12K

摘 要:哲學固然是理論知識,但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學習哲學的過程應當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過程,讓哲學從書本中和課堂上解放出來,真正成爲學生頭腦裏的認識工具,逐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哲學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論文

關鍵詞: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

哲學教學的核心是引導學生更好地觀察世界,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淨化靈魂,完善人格,尋找正確的生活方式,作爲真正的人走向社會。[1]可見,哲學老師應當把哲學作爲思維方式來學習,讓哲學從書本中和課堂上解放出來。真正成爲學生頭腦裏的認識工具,發揮它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

我們的教材、不論是對基本事實的分析,還是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的闡釋,都貫穿着一種或幾種思維方式,都很注意使學生在認真閱讀中提高思維能力。教學中應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引導學生自覺地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1 培養抽象概括能力

學習任何學科,都可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但是,由於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學習哲學的過程就是以廣泛知識爲基礎進行最高層次的抽象概括過程,因而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學習哲學概念,主要訓練學生抓住事物本質屬性,從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個性中找到共性的能力。我們所給出的材料越是具有差異,所抽象出的共性層次就越高,對學生的訓練就越有益。例如,關於意識概念的講述,教材就列舉了三組具有顯著差異的情形(每一組中又包含若干差異),透過分析進行概括,最後才指出:“人們的意識有許多表現形式,意識活動也有很大差異,但任何意識根源於物質,其內容歸根到底來自於客觀事物。”因而,“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在教學中,要有目的地充分利用教材的敘述,啓發學生進行思考,從而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

學習哲學原理的過程也是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例如,教材先講述了“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以此爲基礎進而概括出“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的觀點。又如,講述“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這個觀點,主要就是從各個領域列舉出事例,然後概括出來的。我們引導學生理解這樣的邏輯過程,就可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

2 運用歸納演繹的推理能力

哲學理論體系是在具體科學基礎上,運用歸納與演繹相統一、分析與綜合相統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從抽象規定到思維具體的思維方法,建構起來的。

前面說到要培養抽象概括能力,就包含有歸納能力在內。通常認爲,歸納是從個別走向一般,但個別是無窮無盡的,因而要從“所有事物”中進行歸納顯然是辦不到的。所以建構哲學理論不能簡單地依靠歸納方法,理解哲學理論也不能簡單地依靠歸納能力。但是,對中學生學習哲學來說,把培養歸納能力作爲一項教學要求,還是應當的。事實上,教材在許多敘述中就滲透了歸納方法,例如,講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個觀點,就對科學所揭示的大量矛盾有了一定的歸納。

演繹的方法在各課均有較多的體現,教學中要充分注意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下列表述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演繹推理:“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係的變更,都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因而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教學中把這些道理講透了,無疑是對學生演繹能力的培養。

3 注重分析與綜合能力的培養

分析與綜合是更爲深刻的思維方法,爲此,教材專門列一框題講述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在歸納和演繹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作爲支撐,也就不會有哲學理論的說明。因而,教材所使用的思維方法,不是以“歸納與演繹”爲主,而是以“分析與綜合”爲主。

教材中提出規律概念定義的過程,是講述基本概念方面,運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教材逐步分析規律是事物發展中固有的聯繫、不是主觀的聯繫,是事物本質的聯繫、不是現象的聯繫,是事物必然的聯繫、不是偶然的聯繫,最後進行綜合說明。在分析中有綜合,在綜合中有分析。

4 提高比較分析的能力

有比較纔有鑑別,學習哲學概念和觀點更需要如此。

從大的方面說,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比較,有唯物辯證法同形而上學的比較,有各種價值觀的比較,有各種人生觀的比較。透過比較,不僅學懂了理論知識,還可以體會到許多比較的方法。

從對概念內涵和觀點內容的具體把握來說,比較幾乎是隨處可見。例如,規律與規則的比較,變化與發展的比較,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比較,意識的能性與主觀能動性的比較,價值觀與人生價值觀的比較,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比較……。

我們應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對教學程度的要求,研究其中比較的方法,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或者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以提高學生的比較能力。

5 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學習辯證的思維方式

在培養以上所說的能力過程中,都要貫穿一種能力,就是辯證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就必須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兩條原則是最基本的。一是堅持客觀性,分析任何問題都要以科學事實爲依據;二是堅持辯證性,分析任何問題都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我們常說,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每一個概念和原理,都應當既唯物又辯證地去理解,這就是堅持了客觀性和辯證性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學習“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還是學習“歷史唯物論”,“價值觀”、“人生觀”,都應當堅持在客觀性的基礎上加強辯證思維的訓練。

由於“辯證法”部分的內容給人以強烈的辯證思維的印象,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在其他部分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這是需要特別提醒的。那麼在唯物論部分的內容都需要用辯證思維來理解。如,一方面說“社會活動是人有意識的活動”,另一方面又說“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講到從實際出發,特別指出要從全面的事實出發,要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等等。

中學生考慮問題,“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影響很大。我們強調要學習辯證的思維方式,直接針對的就是他們習以爲常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有許多表現,我們在教學中需要結合具體的內容,瞭解學生的思維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克服錯誤的思維方式過程中,逐步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上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教師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精心研究教材,有意識、有側重地進行思維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哲學教學應當做到既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又提高思辯能力,使年輕學生的思維不處於惰性狀態。[2]

參考文獻:

[1]劉惠連、錢愛娟《哲學應關注學生的心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0年1期

[2]歐道悅《換一種方式親近哲學》(J)《政治教育》1999。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