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青花瓷的藝術特色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3W

一、韻味不同:各有偏重

淺析青花瓷的藝術特色論文

兩篇作品都散發着較強的中國古典韻味,但細細比較,仍有差異 :《青花瓷》猶如古代仕女,含蓄唯美《聽陳蕾士之琴箏》恰似沙場徵將,浩大瀟灑。這是因爲兩首作品本來就各有所偏重。

1、在詩歌對象上

《青花瓷》整篇的對象雖是青花瓷,但卻是虛寫。意象自始至終也只有一個 :青花瓷。在歌詞中,青花瓷成了一個橋樑、一個媒介、一個隱喻。它象徵着戀人,也象徵着愛情,它使作者睹物思人。它只是一面鏡子,照見的確是作者滿心愛戀。而《聽陳蕾士之琴箏》的對象是實打實的琴箏聲,它並沒有虛化,是詩歌的中心。

2、在語言運用及形式上

《青花瓷》多詞句小箋,整體氛圍是委婉含蓄、細膩雋美的。因爲是歌詞,他更注重迴環往復,再加上本身韻腳押韻、使節奏感更爲突出。在歌詞中,意象多番組合,作者所採用色調也既符合歌詞意境,如開始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 宣紙上 走筆擱一半”,從一開始便註定是幽婉的曲調。青色,就是深深的藍色,屬於冷色調,讓人感覺冰冷空靈,在這裏被比喻做思想的色彩化“素胚”中的“素”字,寫出了愛人的清新淡雅、一塵不染,符合江南女子的溫婉,而“濃轉淡”便是動態的顏色,令人如聞其畫。而《聽陳蕾士之琴箏》則多用比喻、擬人、畫面絢麗多彩,鋪陳多,所選意象多明朗壯闊,隨着琴聲的舒緩急重而隨之變化,更好地切合了琴箏聲的表現力。

二、寫法類似:藝術特色簡析

1、語言的陌生化處理

《青花瓷》和《聽陳蕾士之琴箏》和在語言運用上的確令人心折,其中對語言的陌生化處理是其重要一環。所謂語言的陌生化,也可說成是語言的張力,就是拆解語言使用的慣性,重新澆灌文字重量,賦予其新的意義,紡織出新的質地。一般是指透過對語言進行變形、扭曲、拉長、壓縮以及顛倒等多種藝術處理,從而使得我們對語言產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脫了出來。表現形式通常有通感、詞性活用、打破語序等。就如陸正蘭在《歌詞學》中說 :“意象被多次重複的使用後,就會老化,死亡,變成平板詞彙,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意象,因此文學家不懈地努力要把意象激活。”在《青花瓷》中,這種運用比比皆是。如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天青色”是青花瓷的主打色,它被用作了名詞,並且擬人化,並且重複使用“等”字,將等待變成了一種美麗的心情。另一句“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兩句中連用三個“惹”字也很奇特。有主動招惹之意的“惹”,讓“芭蕉”與“門環”兩種原本屬於被動意象之物彷彿有了生氣,芭蕉不再只是認命般讓驟雨淋溼其身,而門環也不再被動等待銅綠染身,然後再對照下一句“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整個畫面更是活了起來。“你的美一縷飄散”的“一縷”則是數量詞轉化成副詞,詞的轉化使整個畫面感都出來了。“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用“動”來描繪“靜”,將月色從水中打撈起來,這句主要是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在月亮照耀下的水面上,映着月亮的影子,波光粼粼,彷彿在月光中又看到了日夜思念的佳人,正對我笑意盈盈。

《陳蕾士之琴箏》也不乏其例,如 :開頭一節的“一隻水禽飛入了溼曉,然後向弦上的漣漪下降。”在這句中,“溼曉”本是形容詞,在這卻用作名詞“,漣漪”本是湖面纔有的,但作者卻用琴絃修飾,說水禽“向弦上的漣漪下降”,卻更能把聽者對音樂的感受力寫出。把聽覺和視覺合二爲一,更增加了表現力。還有這一節 :“十指在翻飛疾走,把驟雨潑落窗格和浮萍,颯颯如變幻的劍花在起落回舞,彈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朝霞”本不能彈出,更何況是“瓣又一瓣的朝霞”呢,想象力奇絕,給讀者帶來的感受新奇,不落俗套。

2、碎片化場景的.組合

碎片化場景組合就像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將一系列帶有情感色彩的畫面交錯相接,不停閃回,達到了具象直觀的電影播放效果。它所表現的場景不是連續的,而是碎片化的,充滿了跳躍的詞句,強烈的畫面感。這些語言藉助色彩鮮明的畫面進行形象化敘事成爲可能,更能透過畫面的剪輯和重組打破時空界限,在時空的大幅度跳躍中擴大表現生活的容量,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青花瓷》中,首先是描繪的青花瓷,然後聯想到了自己的戀人(“一如你初妝”),再寫“宣紙上走筆”,同時聯想到了“你嫣然的一笑”,製作青花瓷的流程並未完整寫出,而中間又摻雜的回憶愛戀,如此交叉糾纏,碎片化的場景連綴,宛如作者親身的經驗回想,讓人心碎。這是身體的經驗,也是感情的經驗,才能使作者這樣地構思醞釀,而這也是心境化的。同理,在《聽陳蕾士之琴箏》中,作者把雖然對彈奏者的描寫很多,但大都是作者腦海中殘存的映像,是不完整的,是感覺和想象的組合。如 :每一小節除了對音樂的描繪,必然有自己的想象或一些比喻、通感化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