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周作人散文藝術特色

學問君 人氣:2.01W

20世紀“五四”時期文化領域的鉅變,其規模之大、影響之空前,在今天看來也絕對是耐人尋味的。在這個時期浩瀚的文學創作中,就有一顆璀璨的明星——散文。魯迅在30年代曾經說:“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由此可見“五四”時期散文的發達與其獨特的魅力了。

淺析周作人散文藝術特色

我在這邊就以周作人的散文爲例。談到周作人,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哥哥魯迅了。魯迅在中國文壇上是以辛辣諷刺批判的風格著稱的,而周作人恰恰相反——平和沖淡。可以講兄弟二人都是文學改革浪濤中的先驅,但兩人的風格卻截然不同。在散文創作這一領域,周作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他爲中國散文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並且首次引入了美文這一概念,其“言志”小品文自然而雋永,直到現在也是我們文學史上永恆的豐碑啊。

周作人寫於上世紀20年代的《故鄉的野菜》,一直都是現代散文的名篇。在這篇散文裏,周作人介紹了故鄉的薺菜、馬蘭頭、黃花麥果、紫雲英,和它們的形狀,顏色與用途,以及圍繞它們而展開描述的浙東民俗。“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還有文中引用的“薺菜馬蘭頭,姐姐嫁在後門頭。”等等,文章裏小孩子們唱的兒歌,都使文章顯得情趣橫生,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作者在質樸的語言中,對民俗忠實地記述,讓我們讀者體會到其中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自己本身深厚的文化功底,這在他引用明人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顧祿的《清嘉錄》就可以看出。

任何作家想寫出優秀的作品,都需要創新,在那個時代也是如此。周作人散文中也有西洋文學和日本俳句的筆墨情味,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創新、吸收,形成自己所獨有的散文風格——將口語、文言和歐化語雜糅調和,以及平和沖淡、舒徐自如的敘談風格,其味道很耐人尋味。就如同時期的一位散文家所評述說的:“他的作風,可用龍井茶來打比,看去全無顏色,喝到口裏,一股清香,令人回味無窮。”由此可見小品散文其獨有而深受的內涵。由於作者獨特的留學生活體驗,他喜歡以東洋的習俗和我國的傳統習俗比照,例如寫到黃花麥花果時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以及在記述紫雲英時又引證《俳句大辭典》,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作者淵博的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

對於《故鄉的`野菜》這樣的美文來說,它在表面上的確是追求着一種淡雅平和的情趣,但我覺得實際上這卻表達了周作人的精神寄託以及內心最深處深沉的傷悲。在文章裏,作者一開始並沒有用很強烈的語句去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懷念之情,而是在說自己對故鄉並沒有太多的感情,但是到了後面卻又流露了“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之類的失望與傷感之情。由此可見他並不是忽視自己的情緒,只是在表現情緒的時候不那麼張揚而已。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文字很清新很脫俗,是一篇美文,但是事實上卻是作者對現實的逃避,是對自己情緒的一種替代,有着極其憂傷的情調。 文中所選的素材平凡瑣碎,使文章帶有其特別的情趣,而這種情趣未免落寞、頹廢,適合所謂的“中年心態”,或許這就是周作人自己你所說的“凡人的悲哀”吧。《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這樣來評價自己的作品的,他說:“平淡,這是我所最缺少的,雖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實上絕沒有能夠做到一分毫,蓋凡理想本來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由此其特有的“凡人的悲哀”可見一二了。

人們也常用“閒適”來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風格,,其間蘊涵的豐富的審美內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別有一種淡淡的喜悅,可以說是“苦中作樂”。其所追求的平和、雋永,更傾向於把文藝當作是“自己的園地”,是“言志”即抒我之情,更喜歡自己“胡亂作文”、“在文學上尋找慰安”。

作爲現代“言志派”散文的代表作家,以及一位現代文學史上有巨大影響的散文家,其提倡的“記述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散文,“給新文學開闢了一塊新的土地”,其中強調的以自我爲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將散文加以更好地發展,可以說,周作人將散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高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