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陝北民歌的藝術特徵藝術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1W

[摘要] 陝北民歌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演變,陝北民歌形成了具有豐富的生活基礎,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獨特的藝術風格。研究陝北民歌,對於解讀陝北文化,繼承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具有重要的意義。

淺議陝北民歌的藝術特徵藝術論文

[關鍵詞] 陝北民歌 藝術性 自然奔放

提起陝北民歌,我們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國的《東方紅》,那首《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續寫着軍民魚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溝溝,那一道道山峁,還有那滾滾逝去的黃河水。飄灑於陝北父老的口耳之間,世代不息。就在這兒——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式的農民,勤勞、樸素……

六十年前,美國人斯諾說:“走進陝北,纔看到一個真正的民族,纔看到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確,古老的陝北民歌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國風》,在《國風》中彙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年間,流傳於北方15個地方的民歌。而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創造了有節奏的喊聲,唱出了最早的民間歌曲——勞動號子。黃土高原——在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永遠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無論是誰走進這片土地都會被一種激情所佔有和征服,這就是陝北民歌的旋律,她開闊奔放,感情熾熱而深沉,有濃厚的抒詠性。隨着歷史的漫長髮展,她敞開胸懷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華,再後來慢慢地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充實了她的內容,這其中自然飽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

陝北位於黃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獨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藝術魅力,精雕細刻,雕刻出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在歷史上陝北屬邊塞要地,是我國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匯區域,由於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獨特的環境中,產生了陝北特有的風土文化——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揚的旋律和清新、質樸的風格,以其感情的真摯深深的撞擊着每個人的心靈。民間歌唱家把內心無盡的寂寥,熾熱的企盼,複雜的感情,毫無保留的宣泄出來。真實的表現了陝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陝北的自然景觀、地方民俗。陝北民歌包涵了陝北人生活的全部,她們當中絕大部分是情歌,這一點與其他民歌相似,充分體現出陝北女子的潑辣與柔情,體現出陝北漢子純樸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對對,鍘刀剁頭也不後悔。三天沒見哥哥的面,拉上個黑山羊許口願。這種直爽的表達方式,很難相信出自是見了外人連說話都臉紅的陝北農村姑娘的口中。

陝北民歌道出了年輕人對純潔的愛情追求和嚮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一日天睜眼,我和我的五哥把婚完。”盡現了妹子對她的情哥哥細緻入微的關懷和對幸福生活中期望。和這首歌相比,同樣是放羊人的男主人《陝北自由漢》卻是包含心酸和無可奈何的寂寞,“渴了喝涼水,餓了就吃乾糧,想哭我就哭,想唱我就唱,想喊我就喊,想罵我就罵,哎……”從這點可以看出陝北民歌的熱情直白,沒有半點‘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解放前,有一支特殊的運輸大隊——趕騾隊,活躍在三邊,綏德,米脂及周邊地區。說他們是運輸大隊,其實也不過是幾個或者十幾個人,趕着幾十頭騾子和毛驢,來回販運貨物,主要是食鹽、毛皮等,風裏來,雨裏去。運輸隊成員大多是青壯勞力,一年四季來來回回難得有幾次回家,特別是有些還是剛結婚不久的,他們爲生活所迫,不得不踏上趕腳漢的路。那首和着騾子鈴聲的《趕牲靈》,就是他們在運輸途中創作出來的:“你若是我的妹子,招一招那個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個路。”這就是黃土高原式的愛,淋漓盡致地唱了出來。憨直的陝北漢子,拿着陝北特有的“玫瑰花”,送給心上人表白自己的愛戀:“牆頭上跑馬還嫌低,面對面睡覺還想你”,感情表達的酣暢淋漓,自然、真實,生動感人。

陝北民歌傳唱悠久,在今天流傳面越來越大,得到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首先就是因爲它唱出來的是真實的感情。其最大的特點是融合了很多陝北方言,表達出更多的情感,如《罵媒婆》:“搗竈鬼媒人兩頭扇,我大我媽耳朵軟”。單看“搗竈鬼”、“兩頭扇”表現出勞動人民對媒人的`厭惡,“耳朵軟”更是對父母見錢眼開,不顧一切把女兒往火坑裏推的責怪,表現出姑娘對落後的婚姻制度的極度不滿,同時也表現出她對自由婚姻的嚮往與追求。

陝北民歌旋律高亢悠揚,腔調豪壯婉轉,盡情的吐訴出心中的艱難悲壯,幾乎是吼出來的,陝北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爲“攔羊嗓子回牛聲”。如奔放激昂的《艄公謠》:“日頭頭烤紅胳膊膊彎,風裏雨裏我浪花花裏鑽。一字一頓無不凝結着艄公的血和淚,掙就個骨頭練就個膽,從小就學會個搬水船”。先不說是陝北的人民爲生活艱辛所迫,一句‘從小就學會’足見其中的辛酸。艄公們用高亢的嗓音傾訴着自己與黃河天險拼爭,與生活的坎坷經歷,沒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是不可能創作出如此大氣磅礴的《艄公謠》。

陝北民歌的句式和我國曆代民歌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多爲上下句結構,上句和下句章節相同,上句和下句的兩個尾字押韻,形成一個段落。七言句式是陝北民歌是最普遍的結構形式。如《哭嫁》“正月裏來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兩盞燈,彎彎眉毛就兩張弓,你說心疼就不心疼。”其中也有八字句、九字句,但中間多爲襯字,例如,“千里(裏)的雷聲(噢)萬里的閃.咱們革命的力量大發展。”《長征》:“桃花(花)(那個)(還)沒開杏花(花)(那個)開,站住牛懼(呀)看你上來”。“乾妹子兒你好來實在是好,走起路來好像水上噢飄。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乾妹子兒結個婚”。以上都屬於七言變體,它們都藉助襯詞,突破了七言的限制,使歌曲更加接近羣衆語言,上口能唱,唱起來宛轉流暢。這種句式結構,從修辭手法上來看,上句或用“賦”,或用“比興”開頭,下句點題言實.虛實相結,渾然一體。每個段落構成一個畫面,或是一個情景,根據內容靈活多變,使感情得以充分表現。

陝北民歌在語言上的特點是喜用疊音。常見的做法是把一個單音節字相疊,形成疊音雙音節,用於句中,形成一種特有的節奏,使整個句子顯得輕重緩急自然合理,形成一種音節、音響上的旋律感和音樂感,極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陝北民歌中的疊音通常是把兩個相同的音節相疊後鑲在一個單音節的形容詞、動詞或副詞之後,中間有時加有時不加襯字“格”,構成一個音節繁複的多音節詞,用它來把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音、顏色、動態等摹擬出來,呈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直觀的形象,使人感同身受,使語言富有獨特的韻味。如“青線線藍線線,藍格英英的彩”。“一對對鴨子一對對鵝,一對對毛眼眼望哥哥。”

“對對”“眼眼”,把單個量詞、名詞迭連起來,借繁複的語音感覺突出形象,“對對”突出鴨子也能相依相偎,相親相愛,何況有感情的人呢?“眼眼”強化了主人公是大花眼,眼睫毛長,暗指女孩子聰明有主意。這樣,藉助迭詞化生硬爲柔和,化抽象爲具體,從而給人可觀可感的立體形象和親切動人的心理印象,同時又增強了歌詞悠揚婉轉的音樂美。

任何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種類,都有與之相應的表現手法。陝北民歌也是這樣。陝北民歌這朵在黃土地上綻放的民間文學奇葩,也有着豐富而獨特的表現藝術。陝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是陝北文化乃至黃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散發着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黃土兒女最通俗的詞彙和最高昂的激情。它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它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看,它的魅力與多種修辭手段的靈活妙用有着極大的關係。以陝北民歌歌詞的修辭特色爲切入點來研究陝北方言乃至現代漢語的修辭藝術,既有學術價值,又有藝術價值。賀敬之說:“一切來自人民併爲人民而創作的作品和由它們組成的藝術長河是不會斷頭的。”正是“哪噠噠也不如咱山溝溝好”,“信天游永世也唱不完”。陝北民歌陝北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儘管文明的發展已經使它更多的變形後走上了舞臺,但是出於對民間藝術的傳承,我們應加大對它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郝磊.影視中陝北民歌的藝術表現形式[J].電影評介, 2006,(19).

[2]汪東鋒.陝北民歌的迭詞與疊音藝術譾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