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中國在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中的任務

學問君 人氣:2.26W
論中國在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中的任務
(劉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於2003-4-28 17:34:42發佈)

內容提要: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涌現很多社會問題,社會工作的發展被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本文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來論述中國社會工作在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中的任務。
關鍵詞:社會工作 學科建設 社會工作教育

近2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正處於轉型時期。
轉型社會是社會的重要、關鍵要素髮生變化的社會,例如生產關係、政治關係、產業結構、階層結構、價值觀念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這將導致社會的一些重要關係的重組,其中必然包含着不協調、矛盾與衝突。當我們選擇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之後,我們也就不得不開啟國門,當開啟國門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我們又發現我國不得不進入早已形成的世界經濟體系。而與市場經濟相聯繫的生產關係、分配模式、價值觀念、社會思想則蜂擁而至,突如其來的諸多外部要素進入我國的經濟和政治領域,引起了經濟、政治和價值觀念領域的全面衝突。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全球化浪潮,它不由分說地將剛剛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不發達、問題叢生的中國拉入其中,讓中國也去分擔世界經濟發展所造成的不協調後果,這無疑增加了我國處理問題的難度。另外,五花八門的文化價值隨着個人至上、消費主義思潮也大舉進入,並對傳統的價值體系發起了很有韌力的挑戰。我國的社會變遷如老齡化、城市化、工業化、個人價值的突顯等都與原來的社會結構和制度結構不相協調。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引起了諸多社會問題,如下崗職工問題、貧富分化問題、養老保險問題、產業結構調整所造成的震盪、地區之間的差距,城市重建帶來的問題:還有一些社會問題與我國的社會過程相伴隨,如老齡化問題、看病難問題、殘疾人問題、青少年問題、獨生子女問題、心理焦慮問題等。
上述社會問題在一段時間裏會長期存在,如何處理好上述社會問題,是影響我國繼續穩定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要素。社會工作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現代手段。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調整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上發揮着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是專門以“助人”爲職業的工作,而社會工作者是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爲民排憂解難,是一種崇高的、利他主義的職業。但是在北京召開的“社會工作學”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們認爲:“社會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會上還不是廣爲人知。目前我國的社會工作還很不成氣候。社會工作者還沒有列入拿執照的專業人士行列。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使其能夠在社會轉型時期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下面將從理論和實際操作兩個方面來論述中國社會工作的建設任務。
社會工作學是一門正在建立的新學科。爲使這項社會事業的開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須使其上升爲理論上的認識,納入科學化、規範化和系統化的軌道。從本學科的理論發展看,工業發達國家在20世紀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試圖從理論上解決由於機器的資本主義使用而造成的貧困和失業及其所帶來的社會救濟問題。而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這就需要理論工作者們研究新概念、新理論,編寫新講義,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學科和理論體系。建立新的社會工作學學科體系,現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一)就社會工作學的基本理論而言,這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應該包括:社區、社區管理、社區功能、社區意識、社區協調等含社會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層面的理論內容,體現出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社會公平、社會控制、社會保險、社會空間等一個“大社會”中的羣體參與資源、分配和服務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論範疇,也包括社會工作的直接對象的一些更具體的理論範疇,如慈善事業、醫療保險、社會義工、安老形式和失業救濟等。(二)就社會工作學的原理內容考慮,應該是:數理經濟理論;服務價值理論;以人口爲社區主體的人口理論;以解決社區問題和緩解社會矛盾爲宗旨的社會學理論;以穩定社會秋序爲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論;以最終滿足全體人民需要爲標誌的經濟學原理等等。這些理論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共同揭示了社會工作學的規律性問題。(三)就社會工作學學科建設的方法論而言,社會工作學的學科建設有賴於以下幾個主要方法的運用:(1)社會管理方法。社會管理方法在現代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中,集中表現爲系統的'方法,即系統分析方法和系統整體方法。(2)社會心理方法。社會心理方法是現代方法論中更高層次的分析方法,在社會工作學的學科建設中,它是協調社會發展,解決個人及解決羣體衝突,平衡社會成員心態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強的方法。(3)社會制衡方法。社會工作學研究社區管理和社會服務規律,必須把“制衡”方法貫徹學科建設的始終。如研究解決社區中不同羣體的利益,解決老、幼、殘、鰥寡孤獨無勞動能力的無償救濟和麪向全社會成員的有償服務時,必須依據制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