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發揮科普工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2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透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發揮科普工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揮科普工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論文

摘要: 

科普在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能幫助人們養成符合和諧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促進社會的和諧有着重要的意義。文章對加強科普工作的作用與意義進行了探究,闡明瞭加強科普工作與和諧社會的聯繫,旨在提升對科普工作的認識,從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加強科普工作;和諧社會;作用與意義;

引言:

加強科普工作對於我國實現創新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有着長遠的意義與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爲科技創新與普及是促進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我國曆屆領導人一直強調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是因爲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爲本,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與健康素質提高。加強科普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我們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以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最終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1、科普的概念以及作用

科普顧名思義,就是進行科學技術普及的意思。科學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接觸世界和認識世界過程中,對符合自然規律的經驗和知識的總結,這是一種系統化的知識。人類透過自己的實踐與摸索,得出來的經驗則漸漸形成了技術。科學相對於技術來說,是更加抽象的精神形態的知識,而技術則是科學指導人類改造世界的方法,是科學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的,所用的,很多都涉及到科學技術,因此科學技術的普及能夠使得人們更懂生活,更熱愛生活。科普工作的本身就是爲了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1]。科普對於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點:

1)傳播以及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特色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注重和諧,具體是指注重對後代進行道德教化的培養。道德教化十分注重培養人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穩定社會秩序。這就要求我國的民衆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修養,從我國的傳統文化裏汲取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養分,形成較爲完善的人格品質,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

2)科普能夠促進先進文化和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融合。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要有發達的物質文明,還要有強大的精神文明作爲支撐。我國一直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因爲精神文明建設有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公民。一個國家強不強大,不僅僅是武器的強大能體現的,先進的文化更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先進的文化一方面能培養人的信念,陶冶人的情操以及淨化人的心靈。另一方面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地分辨美與醜、善與惡、對與錯,抵制各種落後的觀念和行爲。

2、加強科普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2.1、加強科普工作爲構建和諧社會打好重要基礎

人是社會中的主體,人際關係的和諧,與整個社會的和諧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工作的重心之一在於不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我們強調的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爲物質基礎,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爲重要的精神動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和諧社會的本質上來說,科學的精神更應該是公民自身具備的最重要素質,它能夠鼓舞人們在生活上不斷前進,對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和其他人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存在,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會害了自己還會影響別人,成爲禍害和諧社會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相遇,雖然存在偶然,同時也是人類生活的必然需要,如果人們能夠互相關心,相互支援,就能夠進一步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寬容者可以容納他人所犯的無心之失,厚德者則可以載物,因此寬容可以衡量一個人品德修養。加強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而我國的傳統文化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注重和諧,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合,這種人文精神十分有助於促進社會的人際關係和諧。

2.2、加強科普工作有助於減小影響社會和諧的芥蒂

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容易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之一人的收入差距過大以及文化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根據數據報告,中國的基尼係數遠遠的超過了國際警戒線,也就是說中國存在一種嚴重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是少數人掌握着全國多數的財富,在現實中的具體體現就是收入差距過大。數據已經表明中國成爲世界上收入差距較爲嚴重的國家之一。許多貧窮的地區教育資源貧乏,教育質量低下,這裏不僅物質上窮,經濟上落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也十分缺乏。實際上科學文化知識的缺乏,會進一步促使這種不平衡的狀態發展下去。因爲民衆的科學文化素質越低,他們作爲勞動者的素質就越低,這成爲了影響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時民衆缺乏科學文化素質的國家或地區,難以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大軍,也使得科技成果很難快速轉化爲現實的生產力。所以說,要提高民衆的科學文化素質,一方面要依靠學校教育,使之在教育中能夠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創造物質財富的技能的同時縮少貧富差距,達到促進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要加強科普工作,使得民衆的科學文化素養水平的不斷提升,進而帶動民衆的勞動者素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成爲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擁有高素質水平的勞動者。

2.3、加強科普工作促進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要特徵就是建設生態文明。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而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物質財富[2]。在生物學和哲學還處於低級階段的時候,人們妄想控制自然來獲取便利,濫用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一些自然資源也日趨短缺乃至面臨枯竭,甚至形成一些生態安全隱患。比如說臭氧層破壞造成全球變暖,空氣污染形成酸雨,一些物種滅絕致使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被污染以致淡水資源短缺,植被減少導致土地荒漠化,等環境污染造成的問題,都是人與自然的不能和諧共處的表現。後來環境污染問題開始被人們關注,人們開始抵制污染環境的行爲,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爲科普的功勞。透過科普工作者進行環境方面的科普宣傳,使得人們意識到不正確的使用科學技術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從而使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提升[3]。科普活動可以讓人們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傳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科學知識,在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破壞環境的危害同時就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人們能夠正確理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最終達到促進和諧社會形成的目的。

2.4、加強科普工作有助於人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以前科學不發達的年代,愚昧與迷信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也一直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即使到了現在的文明社會,部分地區的人們仍然會受到迷信的影響,這是因爲科學的普及力度不夠造成的,而科學正是這些阻礙人們健康生活愚昧與迷信的剋星。這是因爲科學的思想是客觀的,唯物的,而愚昧和迷信則是相反的,也就是主觀的與唯心的。愚昧與迷信是因爲人們不瞭解科學的時候,無法理解自然界中產生的奇異現象,也無法解釋這些現象的發生,這時候就很容易受到反科學與僞科學者的愚弄與欺騙,乃至被蠱惑,從而做出一些不健康文明行爲。而普及科學的真理就可以讓人們答疑解惑,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自然,對待人生。我國一直在倡導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大力促進人們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因爲加強科普工作有利於促進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的提升,從而破除封建迷信,擺脫愚昧,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結束語

總的來說,加強科普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把加強科普這項工作的擺在首位,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本文探究了加強科普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與意義,旨在加深對科普工作的認識,以便科普工作者在實踐中能夠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黃善輝.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促進和諧社會建設[N].廣東科技報,2015-06-05(7).

[2]黃冠閩.以人爲本生態優先促進保護區事業和諧發展[J].福建林業,2016,41(5):53-53.

[3]唐振洪.傳播科普知識共建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家園[J].科學諮詢,2019,18(6):25-27.